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9节 中国人管理能耐的三大特色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对于不了解中国人的管理者来说,他们都觉得中国人难于管理。因为中国人并不是那么直来直去,你很难根据他的语言和行为来判断他的内心。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中国人实在难以捉摸,有着太多的圆滑机巧。中国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他的言行似乎没什么固定的章法,却总是无懈可击;仔细琢磨一下,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道理,谁也拿他没辙。
这就是中国人,表面上循规蹈矩,但心里却心明如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操守和原则,只是外人一般不易发觉。世事洞明却深藏不露,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能耐。下面,我们就把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特色作一个深入的剖析,看看它对管理能产生哪些影响。具体来说,中国人的管理能耐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就是“看开而不看破”、“圆通而非圆滑”、“尊重而不盲从”。
看开而不看破
不要以为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斤斤计较,其实中国人还是很看得开的;他们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锱铢必较、鼠肚鸡肠的人。只要事情能看得开,自然就会心平气和,人世间也就能少了不少无谓的争执。在古人看来,宇宙无限,人生有涯,人的一生,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寂寂无闻,但是拿茫茫宇宙来衡量芸芸众生,每个人不过仅如沧海之一粟而已。人生苦短,何苦为了一丝蝇头小利而争斗不休呢?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人世间的所谓争斗,不过是“蜗牛角上争是非”而已。看似争抢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到头来争得的不过只是蜗牛角般大小的利益罢了,岂不可笑。所以中国人还是很看得开的,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这样也得以能保全自己。自古以来的高寿者,几乎都是万事能看得开的通达之人。
不过,中国人虽然讲求要能看得开,但并不是说这样就要求大家都消极避让、与世无争。这就是“看开”与“看破”的区别。佛家就有“看破红尘”一说,人一旦把红尘都看破了,就会消极而退缩,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空的、假的,也就没有了是非的界限。这样的话,那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恐怕就只有皈依佛门这一条路了。
中国人长期受“中庸之道”的熏陶,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对事情能看得开,但又不看得过分的“开”,不至于看开到“看破”的地步。其实很多事情中国人内心里是相当明白的,但就是不点破。在未破之前,仍旧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即使对现实有所不满,但也不会肆意发泄,仍然恪尽自己的职守。这也就是中国人通常所主张的“尽人事以听天命”。我只管尽自己的力,至于成功不成功,并不计较。禅语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正是这些中国人的生动写照。所以中国人说话办事,总是先来一句“我尽力而为”,虽然并非拒绝帮忙,但还是留了十足的余地;不过这样的回答总让人觉得不是一句准话,难免有些不放心。所以,这类的“尽力主义”也时常为人所诟病,好像它就是一句托辞似的。 其实很多时候,中国人也知道,事情的进展并非是自己所能把握和控制的,自己只能尽力而为,当然也希望对方能看得开。这样说话的人,才是真正客观的人,总比吹牛说大话的人强吧。所以说,这也正是中国人务实的表现,算不上是圆滑的作风。
圆通而非圆滑
说到圆滑,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凡是吃过这方面亏的人,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谴责中国人如何如何的圆滑,似乎中国人都跟伪君子似的。那种圆滑之人,天生就没有什么个性,极善于察言观色、巴结奉迎、随波逐流,如同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这样的人倒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但如果你身边也出现这么一位的话,多少会让你感到不痛快。那种感觉,简直就像如鲠在喉、如芒刺背。你明知道他很讨厌,却又抓不住什么把柄。难道说,中国人全是这样的吗?
老实说,真正圆滑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那种成天巧言令色、搬弄是非,遇到问题不敢承担责任、见到好处就巧取豪夺的人,是最让中国人反感的。中国人也并不乏机巧和变通,但那更多的是“圆通”,而非“圆滑”。圆通本是佛门用语,意思就是浑圆通达,凡事不必太计较,不用太认真,也无须拘泥于常规和定法。圆通的人,对事情看得透、想得开,心中自然不会有烦恼;而圆滑之人,成天精于算计,总有不可告人的勾当,自然没那么旷达、平和。
一般人分不清“圆通”和“圆滑”的异同,以致把圆通当作圆滑,滋生出对中国人众多的不满和厌恨,殊为遗憾。“圆通”和“圆滑”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大区别,但从结果来看,却完全不一样。采用“圆通”的方式处理事情,往往是另辟蹊径、不拘常规,却总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甚至比采用正常途径时取得的效果更好;圆滑的人就不一样了,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要不就拉别人为自己垫背,到最后什么事也干不成。
中国人提倡“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就是圆通的境界。
尊重而不盲从
在中国,不少当领导的一向喜欢听话的人。只要下属对自己惟命是从,就自然满心欢喜,越是听话的人就越容易受到提拔。在学校里,老师大多也喜欢听话的学生,对于天赋不差却个性太强的学生,总是采取打压政策。在家中,父母也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哪怕是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但只要在长辈面前表现好,就能获得称赞。
于是大家就觉得,似乎只要做“乖孩子”,只要一味顺从,就会有前途。传统的中国人一是服从领袖,二是相信权威。两者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孔子有名言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这里,“大人”就是长官,“圣人”就是权威,于是在这两者面前,人们就只好乖乖地服从了。国人对领袖和权威的崇拜,一度达到过“相信到迷信、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真不知道这是人的幸抑或不幸。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高高在上,谁敢不服?除非他想造反。所以人们对统治者的指令,只能是无条件服从。然而在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经起了很大变化,人们对权威不再俯首帖耳、惟命是从。这些恐怕也得部分归因于那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政治浩劫。所以人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的,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际上,理智的中国人并不会欣赏完全听话的人,甚至鄙夷地把他们称为“奴才”。而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有所听有所不听”的人,亦即“尊重他人的意见”,却“不会盲目服从”。在领导者看来,最理想的下属应该能够主动替领导想到他自己都不曾想到,或者领导虽然想到、却不便授意的问题。当然,对领导的吩咐也没必要完全不折不扣地执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稍作变通,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中国人长期以来都有一种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结果造成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晚辈无条件听从长辈,学生对老师的言论更加不敢丝毫怀疑。时至今日,这些流弊也应该革除了。我们提倡的,乃是“尊重而不盲从”!
尊重不一定就意味着会服从,当然就更谈不上“盲从”了。它代表“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不对你好”,以及“你尊重我,我当然也尊重你”的“交互”心态。中国人相信“敬人者人恒敬之”,便是此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