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序(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本书既可以作为一本小说,又可以作为一本财经管理类的专著。但读者若是纯粹把本书作为小说来读,由于完全是不加剪辑的真人真事,那就不如纯粹的小说那样令人入迷了。如你它他作为一本财经管理专著来看,那你就会觉得比一般的管理类书籍要有趣而引人入胜,而且你会因为里面的高密度信息量、不可多得的一流公司的经验和教训而受益匪浅。
本书的初稿曾征求过万向和鲁冠球的意见,万向不是太满意。这也难怪,因为第一稿确实言辞太尖锐,有些意气用事,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呢?因此我对初稿进行了一些平滑性处理,以求更能使人接受。本书的初稿在征求几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的意见时,也曾招来愤怒的责骂声:“这本书太过分了,为什么你光站在经理人的一面,不为民营企业主想一想呢?”“我们千辛万苦把企业拉扯到这么大,我对你们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凭什么就把企业的权力交到你们手里?”“在我这里,你只要离开过一次,就会被认为不忠,你再也别想回来了,你居然能够在万向三进三出,说明你有过人之处,但更说明鲁冠球的胸怀大嘛,你怎么不感恩呢?”
我不想申辩,我觉得我与万向和鲁冠球之间并不是这种问题,事实上,正因为得到鲁冠球的充分肯定,我才能获得当时作为万向外来者最高的职位。这种责骂声正好反映了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如何超越自己?如何锤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如何以良好的心态与职业经理人充分磨合,从而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最终实现对市场和利润的追求?
我不想说感恩、关爱之类的话,这些话有点让人难以启口。但是我很想说的是,书中所有说的,包括批评的话,都是善意的。对于鲁冠球,不说崇拜,至少我是非常钦佩的。之所以不完全歌功颂德,是因为我太希望万向早日进入世界500强,太希望中国企业能在世界大企业的行列里拥有我们应有的席位了!正因为我自认为本书是善意的,是满怀拳拳之心的谏言,因此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是写给企业家的,如果是写职业经理人怎么去理解老板,怎么去与老板磨合,怎么去揣摩老板的心思,照顾他们的情绪,那可能是另外一本书了,如果有必要,我以后也许会去写一本。但是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今的当务之急不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去理解揣摩老板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那可能是关于求职或升职技巧之类的书。
正因为“太监”为“皇帝”急,所以我甘愿冒被众多企业家唾骂的危险。但我想,100个看了此书的企业家里,只要有5个不骂我,我就感到欣慰了,毕竟真正有伟岸人格的企业家有几个呢?能成就全球500强的伟大事业的企业家又能有几个呢?
经过多年的企业实践和研究,我始终在思索,中国的企业如何做才能做强做大?最后我得出一个简单的浅显结论是企业家的人格问题,即“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企业”。
在许多邀请我作演讲的场合,常常会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诸如:“我们去年招了10个大学生,结果只剩下一个,而且剩下的一个又不是我们想留的,这些大学生都是怎么回事?”“我的亲人在企业里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我想让他们走,他们又不肯走,我该怎么办?”……每当遇上这样的问题,我虽然表面上试图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但心里却在想,我们不能奢望每个老板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不能奢望每个企业都成为卓越的企业,让提这样问题的企业或企业家自生自灭也罢。我这样说一点也不想贬低这样的老板或企业,事实上,企业也跟自然界一样,有生有灭是自然现象。哪怕是短命的企业,在它存在的岁月里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诸如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就业,交了税费,老板个人也赚了钱,提供了消费等,多多少少为社会贡献了一些GDP。我们理应向他们投之以赞许的目光。
但作者对大公司具有一种痴迷的情结,我把更加崇敬的目光投向那些目光远大的优秀企业家,投向看了此书会客观评价坦然处之的企业家。我们非常希望能多遇见一些诸如“在我企业里如何构建竞争性的战略”、“如何构建适应新发展时期的组织结构”、“如何理顺我们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如何培育我们的核心能力”等更具挑战性或更具层次的问题。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科研人员时,我没想过要写一本书。
有了数年的企业经历后,我觉得非写不可。
1998年底,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自己5年企业经历的一些感受写成一本书叫《大公司之梦》。这是一本关于企业如何营造核心能力进而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书,我急于在这本书里表达自己的一些观念,现在看来这本书显得有些急躁和莽撞。
本人原先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6年的研究生涯觉得很无奈,总有一种“拔剑回顾心茫然”的悲鸣。那时,每周两次的坐班,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如何待遇低,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去创收和脱贫。想得最多的是为企业作咨询和策划。
1993年初本人参与了“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全国百家大型企业调查》之《万向集团》卷的撰写工作,有幸结识了现在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先生,于是后来有了为万向服务数年以及为其他几家著名企业服务的经历。那时作为一个高级经济研究人员进入民营企业打工还是比较罕见的事。身临其境才知道搞好企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学者口中的“一定要重视人才”、“一定要重视科技”、“一定要加强管理”等理念与企业家心目中同样的词汇其内涵可能大不相同,也使我意识到当初在研究机构时要为企业咨询的慷慨激昂是多么幼稚。
在各式企业里5年的“打工”经历,虽有伤筋动骨、心力交瘁的感觉,但仍觉得很精彩,使我不禁时常想发出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投笔从商”的呼吁。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