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成功之源基因(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前一节里,我们利用四大定理、三十二条基因模型对万向的长盛不衰基因做了轮廓性的解剖,对其成功因素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整体认识。但在这些成功基因背后是否有一个根本性的源基因?我们希望找到这样的源基因。这个源基因可能要从创始人鲁冠球身上去找。让我们来反复思量,除最后归结到鲁冠球的个人超凡努力和万向人的自强不息精神外,似乎找不出更多的源基因了。
第一源基因说的是关于鲁冠球超凡能力的“上帝第一次推动”。
在前面,我们是把鲁冠球的第一次推动作用作为万向成功的一条基因来说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多说说鲁冠球。本书不是一本专门写鲁冠球及其干将们的传记,而是想通过对万向的整体描写,揭示出万向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制约其走向卓越的瓶颈因素。有关鲁冠球及其干将们的描写散见于各章节,主要想说明的是鲁冠球的个人品性如何促动了万向的发展,同时又由于鲁冠球的某些个性制约了万向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不虚构不夸张,要把鲁冠球及其干将们写得很有趣是困难的,正如一位畅销书作者在一次跟我喝茶时随意说的那样,“老板们是一批最无味的家伙”。确实,不像古代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对于不是关心企业的人来说,那是很难成为他们茶余饭后谈资。也许,像万科的王石那样的企业家是极其少的,因为做任何事业,要是不专注的话,是很难成就一流的。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趣吗?如果不虚构不夸张,同样是无趣的。奥运冠军们有趣吗?他们日复一日单调的训练恐怕是很乏味的。所以本人认为,企业家的乏味是值得尊重的,甚至是可敬的。
既然提到万向成功的源基因,而鲁冠球基本上是万向成功源基因的代表,那么不多谈点鲁冠球多少是一个缺陷。反反复复请读者注意的是,作者把万向和鲁冠球都是放在极高的参照系(以一流、卓越作标杆)来考察的,让我们始终带着这样的思维来读本书:“万向和鲁冠球都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万向如何如何,那将会如何如何……”我不想拿媒体上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热炒,也不想捏造一些花边来取悦读者,我们是把鲁冠球作为一个企业人而不是文学人来描写的,所以就很少有一些茶余饭后的东西,在此,我想通过对鲁冠球作为万向掌门人的本质成功因素的分析来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鲁冠球。我觉得以下的一些因素是鲁冠球成功的基因:
超强的意志力和逆境商
首先,鲁冠球有一种极强的不安于现状、不服从于命运安排的精神。光有一种对命运的不满是不够的,在我出生的那个穷山村里,当我还是村里最小的农民时,就常常听到那些老农们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哀叹,但他们除了哀叹还是哀叹,光有哀叹是不能改变命运的。鲁冠球决不会停留在对命运不公的哀叹上。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青年农民想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有四条:一是学手艺作为一个个体手工业者,称为手艺人,农村的手艺人还是比较吃香的,娶老婆都比别人容易些;二是参军后提干,然后退伍后谋上一个城镇里的工作,成为“居民户”,那将成为农村姑娘暗中羡慕的对象;三是被推荐去读工农兵大学或中专,但那是凤毛麟角的,而且只有像大队书记或大队革委会主任之类的村官的子女才有可能,我们那个1000多人口的村子里历史以来就只有这样2个幸运儿(推荐读中专),鲁冠球不属于这样的幸运儿;四是只有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周边地区才可能有极少机会,即进城当工人。
一开始鲁冠球属于第四者。1960年,因家境贫困未念完初中的鲁冠球,怀着改变世代为农命运的梦想,进入萧山县城的一家打铁铺当了一个学徒工。尽管铁锤比锄头更沉重,炉火比烈日更炙热,当时的鲁冠球却已经心满意足了。但好景不长,刚要满师时,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期,大批工程下马,社队企业停产,鲁冠球因农村户口被精简回家。绝望中的鲁冠球明白了户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壕沟,进城当工人的梦想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鲁冠球意识到,要改变农民贫困的命运,惟一的出路是兴办工业。从城里被精简回家后,鲁冠球并没有动摇办工厂的念头。他看到村里粮食加工(也就是谷物脱壳、磨粉之类)要跑到六七里外的集镇,就萌发了创办粮食加工厂的念头。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筹集了几千元,购置了机器设备,准备开业。谁知这个农民集资创办的粮食加工厂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竟然被强行割掉了,鲁冠球几乎倾家荡产。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