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成功之源基因(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而鲁冠球所在的宁围乡人民又是萧山人中最自强不息的一支。宁围乡,萧山最穷的地方之一,它是由钱塘江围垦而成,是一块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宁围人也是从周围的其他地方迁移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浙江丽水老家到杭州读大学,火车总是要从宁围腹地穿过,那时,火车经过的这个地方,铁路两旁的民房全都是茅草屋,似乎比我在丽水最穷的缙云、在缙云又是最穷的老家夏弄村还要穷。事隔几年,在1984年前后,宁围的这些茅草房似乎一夜之间消失,都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洋房了。
宁围人一直受到来自东南的正宗萧山人和来自西北面杭州人的歧视,所以对贫穷和相应可能受到的歧视非常敏感。因此,他们一直是穷则思变,向来是特别的自强不息。但是,同样是穷则思变,我的老家缙云夏弄村就没有变出一个企业家来,更不用说是像鲁冠球这样的大企业家了。可见,光有穷则思变的愿望,没有相应的素质还是不能成就大企业家的。
所以说,鲁冠球和万向人的自强不息是特别的自强不息,如果说其他成功企业家的自强不息精神是80分的话,那么,鲁冠球和他的万向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是99.99分!
以下一则事例可以说是鲁冠球及其干将们自强不息的一个注解:
相关报道:考场外的“第一名”
1979年,鲁冠球选定了专业生产万向节。
可是刚起步,就遇到进不去“考场”的问题。机械工业部要在全国50多个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中选择3个最好的,作为国家定点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乡镇企业不归中央部门管,鲁冠球所在的工厂连整顿企业的文件也拿不到。他们得不到这些“考题”,当然也就没有同国营厂竞争、充当国家定点厂的资格。不过,如果能够参加评比,就可能会改变这个乡镇小厂命运的机会。
就在这个关头,鲁冠球想出了“怪”办法:他悄悄地派了个“密使”,用人托人的办法、国营对国营的名义,把那个整顿企业用的条例弄到了手,来了个“考场”外面答考题。
在整顿企业的400个“考题”中,难度最大的是产品质量问题。鲁冠球解这道难题的方法和魄力轰动了县城和省府。那是在1980年的初秋,鲁冠球把全厂的中层干部和加工车间全体工人集合到一起,在3万套万向节次品堆边召开了个现场会。这些次品,有的是鲁冠球派30个人到28个省、市、自治区听取用户意见时“背”回来的,有的是工厂在加工过程中挑出来的。
1980年底,由于鲁冠球下苦功抓产品质量而在全国评比中名列第一,被确定为全国3家万向节专业定点生产厂之一,这为身份不硬的万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一席之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