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古今几许昭君曲

  王昭君这个人物,大约是家喻户晓的了。她是西汉元帝时人,名樯(又作“嫱”)本是良家女儿,大约因为容貌姣好,被献入宫庭。古代这样的事多得很。如若被皇帝看中了,便可成为皇帝的小妾,那就算是幸运的了。许多可怜的女子,却是从少到老,幽闭宫中,有些甚至连皇帝的面容都没见过。王昭君进宫后便未曾见过元帝。到了竟宁元年(前33年)春天,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匈奴的君主)来朝,说是希望娶汉家女子,也就是愿做汉家的女婿。这是归向汉朝的一种友好表示。元帝便将昭君赏赐给他。昭君便远出塞外,做了单于的阏氏(皇后),还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呼韩邪逝世,前妻所生之子继承为单于。按匈奴风俗,又娶了昭君为妻,又生下两个女儿。关于昭君的事迹,史书的记载就这么一点,见于班固所著《汉书》的《元帝本纪》和《匈奴传》。
  可是到了后来,却被添进了许多内容。有的说,昭君进宫后数年不得见帝,悲怨郁结,因而主动要求前往匈奴。辞行之时,故意打扮得光彩照人。元帝见了大惊,想留下她,可话已出口,不好失信,只得眼睁睁地让呼韩邪带着她走了。又有的说,她所以数年不得见帝,是因为后宫女子太多,元帝来不及一一见面幸御,便令画工画成图画,按图召幸。诸女子乃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减于五万,好让他们把自己画得漂亮些,而被早日召见。独有昭君性格倔强,又自恃美貌,不肯行贿。画工便有意将她画丑了。后来呼韩邪临行时,元帝见到本人,才知上当不浅,于是将一批画工斩首。抄没其家财,都有万万之巨。又说向昭君索贿的画工叫毛延寿。还有种说法,说呼韩邪死后,昭君不愿依匈奴俗再嫁其子,便服药自尽了,等等。总之,被编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生动。——大凡有关历史人物、古迹名胜的传说,往往都是如此,越到后来便越详细,似乎后人倒比前人知道得更多、更清楚。若要考证史实,这些传说是万不可轻信的。
  昭君出塞图(明仇英)
  然而,文学不等于史学。文学不但允许、而且正需要想象编造。听故事、看戏的人总希望听到、看到新鲜动人的内容,如果拘泥于那一点点史实,便没有故事、戏曲、电影了。诗歌也有类似的情况,做诗的、读诗的都希望翻出新意。
  关于王昭君的诗歌,很早就有了。《旧唐书·音乐志》说,“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指《昭君》曲)”,那么汉代已有歌咏其事的歌曲了,又说西晋石崇妓人绿珠善歌舞,石崇让她学习此曲,又自制新歌。由晋经南朝至唐代,关于昭君的歌舞都流传着,并进入宫庭。汉代古辞久已不传;石崇的新歌至今尚存,大意是说昭君远嫁,不得南归,心中悲苦。不过石崇称昭君为“明君”,那是因为避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名讳的缘故。后人往往也就称明君或明妃,如杜甫《咏怀古迹》便说“生长明妃尚有村”。
  到南朝时,尤其是梁朝,歌咏昭君的诗相当多。大致都是叹其运命之苦,表示同情。南朝人的文学观念,本以流连哀思、情感激荡为美。因此昭君之事成为他们的好题材。江淹《别赋》说到“明妃去时,仰天太息”,钟嵘《诗品序》也提到“汉妾辞宫”。下面就来看看南朝人所作有些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先看梁朝施荣泰的一首:
  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
  说是昭君怨叹,觉得美貌给自己带来了厄运。如果不是那么美丽,便不会入宫,也就不会远嫁了。据说昭君是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后世秭归乃有昭君村。村民生了女孩,必用艾在脸上灼下疤痕,怕的是被皇帝的选美使者看中。昭君的遭遇叫他们余悸无穷。这便也是所谓红颜多薄命吧?薄命真的是由于红颜?
  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千金买蝉鬓,百万写蛾眉。
  这是梁朝女诗人沈满愿的《王昭君叹》。她想昭君或许会后悔,不如也像其他女子一样重金贿赂画师的好。(昭君是西汉人,首都是长安,不知为何此诗称画师为“洛阳师”)但想昭君是位倔强的女子,她不会后悔的。与沈满愿差不多说法的有唐朝的释皎然。唐朝的和尚并不只管念经,皎然就也爱做诗,爱交俗人朋友,甚至与女诗人李季兰笑谑相得。他的《王明君》诗道:“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不过沈满愿是代昭君立言,他是站在旁边发感慨。青冢是昭君的坟。边地多白草,据说昭君冢上却草色青青。李白却又是一番感慨。他一则说:“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昭君》)说昭君不贿赂画工,是因为出不起那个大价钱。或许他平生总是“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醉后赠从甥高镇》),常感手头拮据,故有此叹。二则说:“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于阗采花》)这就更深一层,寄寓着屈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那种政治上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