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哀哀哭声演作歌

  “悲歌可以当泣”,这是汉代一首歌曲中的诗句。当人们感到极大的痛苦和压抑时,欲哭无泪,便以哀切凄厉的歌声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反过来,痛苦的哭声又可能演变成歌曲。这种例子也不是没有。
  比如挽歌、丧葬之歌,该就是由哭声发展而成的。又如有的民族、地区(如中国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至今还保留着哭嫁的风俗。姑娘从出嫁之前的十多天起,便每日和母亲一起痛哭流涕,一边哭一边倾吐着心中的话。母女紧紧地依偎着,哭得全身摇晃,那情景足使观者酸鼻,邻居的女伴也来陪着落泪。这种风俗的形成,大约与过去时代交通不便、山川间阻、女儿到了夫家便与娘家形同隔绝有关。女儿就要离开娘亲,离开自幼熟悉的一切,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成为另一个陌生家庭中的成员;而母亲,则要送走自己的爱女,割舍心头的肉,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怎不使她们悲痛呢?有关这种风俗的各样细节,民俗学家会感到很大的兴趣;这里要说的是:母女的哭诉声有腔有调,有明显的节奏,听起来很像一首又一首哀痛的歌曲。如果将她们的哭声和话语记录下来,加工整理,无疑可以成为动人的悲歌。
  这种将哭声加工成歌曲的事例其实古代就有。南朝乐府歌曲《丁督护》便是这样产生的:宋武帝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爱哭,每有不如意事,便号哭不止。她的丈夫徐逵之为刘裕所信任,刘裕想要给他立功的机会,便派他统军征讨,配以精兵利器,打算让他得胜之后做重镇荆州的刺史。岂料出师不利,死在阵前,刘裕只得命督护丁旿去主持殡葬之事。会稽公主要了解殡葬的情况,便将丁旿唤至家中,细细询问。每问辄叹息哭叫:“丁督护呀!”其声调十分哀切。这悲哀的哭叫声竟流传开来,后来被人加工改制成歌曲,便名为《丁督护》。(沈约《宋书·乐志》)这短短的一句话是怎样发展成一首曲子呢?据说,是将它作为和声来处理的。古代乐歌常有和声,独唱者唱完一句,即由众人合唱一个短句以相和。“丁督护”二字便是这个短句的歌辞。(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中的《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
  上述这件事发生在东晋末年,当时刘裕已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还没有篡位做皇帝。又过了几十年,刘裕在做了两年皇帝之后,早已死去,这首《丁督护》歌仍然流传,并且被人们作曲填词,填了好多不同的词句。其中,刘骏(刘裕的孙子,即会稽公主之侄)也填过两首歌词,但内容已与当年其姑母悲哭之事毫无关系,而是写男女恋爱之情:
  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黄河流无极,洛阳数千里,坎坷戎旅间,何由见欢子?
  第一首是女子送别情人的口气。上征,当指由吴地出发,乘船往长江中上游而去。侬,吴语,即“我”之意。石尤风,阻断行旅的顶头风。为何有这么个奇特的名称呢?其中又有个小小的故事:传说某石姓女儿嫁与尤姓郎君为妻,二人情好甚笃。尤郎将经商远行,其妻劝阻,但尤执意不从。离家一去,久久不归,妻子想念不已,愁病而亡。临终时叹息道:“我未能阻止尤郎之行,以至于此,今后凡有商旅远行,我都要鼓起大风,为天下的妻子阻留他们!”此后商旅发船时遇到顶头逆风,便唤作“石尤风”。还有人说,曾有发船时遇到逆风者,暗暗写下“我为石娘唤尤郎归也,须放我舟行”十四字沉入水中,便风平浪静了。这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交通的不便,商旅的艰辛和夫妻离别的痛苦。刘骏这首诗中女子所送的情人,却并非外出经商,而应是随督护出征或调防而远去。第二首中的男子,则已远征于北国,备尝戎旅的辛苦。那女子在吴,叹息相见无由。
  今天所见南朝《丁督护》歌还有四首。其作者是谁,不太清楚;其内容则都与军旅有关。其中有一首道:
  闻欢去北征,相送直渎浦。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
  也是女子送别情人之词。后两句颇为真切,令人想起北宋词人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的名句。
  会稽公主的丧夫之痛、哀哭之声,被人演为歌曲。她的侄儿不会不知道此曲的来历,但仍津津有味地填写新词。他只顾欣赏那曲调的悲切动人,根本不把姑夫的惨死、姑母的哀恸放在心上。这件事叫人想起另一事实。那是东晋前期,在当时有名的政治家谢安那儿,有一回名僧支道林与谢安侄子谢朗进行论辩——东晋文人喜欢清谈论理,有时你来我往,相持不下,听者亦高兴踊跃,所论题目多与国家大事、政治经济无干,而与《老》《庄》玄理有关。谢朗其时尚未成年,患病初愈,体力不佳,但少年气盛,岂肯相让?他母亲王氏心疼儿子,一再派人叫谢朗退出。谢安却听得入迷,不让侄儿走。王氏不得已,便亲自出来,说“新妇(王氏自称)年纪轻轻,就遭遇艰难(谢朗之父谢据早卒),一辈子的寄托,就在这孩子身上了!”于是哭着把儿子抱走了。谢安此时,竟对在座宾客道:“家嫂辞情慷慨,很是动人,可惜没让朝士们看见!”(见《世说新语·文学》)他竟将嫂子的哀恸当作欣赏的对象。此事与上述《丁督护》歌的由来不是颇相似吗?只是当时尚无人将王氏的哭声演为歌曲而已。这就是那种“以悲为美”心理的表现。今天人们仍然爱看舞台上、银幕上的悲剧,爱听悲歌。当然,一般是不会将发生在身边、尤其是亲人的悲苦之事作为欣赏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