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断君看膝上弦
以昏乱著称的南朝皇帝,有齐东昏侯、陈后主,北朝则有齐后主高纬。他十岁登基,二十一岁时逊位于危亡之际,次年被周军捕获,不久被杀,终年不过二十三岁。
东昏侯有宠妃潘玉儿,陈后主有张丽华,高纬则惑于冯小怜。小怜为人慧黠,惯弹琵琶,能歌善舞。高纬与她坐则同席,行则并马,发愿与她生死不离。当周师进迫重镇平阳(今山西临汾)时,高纬正携着小怜,兴致勃勃地合围打猎。告急文书飞来,高纬意欲归去,小怜兴犹未尽,说:“再杀一围吧!”高纬便再杀一围。待到猎罢赶到平阳,周军已经入城了。于是齐军反转来掘地道攻城。城墙轰然崩陷,这本是大好机会,将士都乘势欲入,高纬竟下令阻止。原来要召小怜来一同观赏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而小怜偏还要梳妆打扮一番,姗姗来迟。于是坐失良机,只得弃平阳而去,北返晋阳(今山西太原)。迷惑昏乱一至于此,确是亘古奇闻,较之周幽王举烽火博褒姒一笑的故事,更有过之。唐代诗人李商隐因此讽刺道: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戍衣。晋阳(当作平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
北齐虽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但晋阳实为其根本。高纬既失平阳,也无心坚守晋阳,乃弃城东走,奔归于邺。故李商隐云:“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可是高纬当其扰攘纷乱之际,还念念不忘将小怜由淑妃进为左皇后。及至被俘之后,还请求周武帝将小怜赐还给他。
冯小怜并不曾与高纬生死与共。高纬被害后,周武帝将小怜赐与代王宇文达。宇文达又为其所惑,差点儿便听了她的谗言,将自己的妃子李氏置于死地。后来隋文帝杨坚代周,便把她赐给李氏之兄李询,她才被迫洗尽铅华,穿上布裙舂米。最终李母逼令她自尽了,大概恨透了她谗害李氏,同时也担心她再来媚惑自己的儿子。
北齐末年的这一段史实,也成了唐人歌咏感慨的材料。上面已经说到李商隐有《北齐》绝句,与李商隐同时齐名的温庭筠,也有《达摩支曲》道: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余清露寒。一旦城僚共囚虏,欲吹羌笛先汍澜。旧臣头鬓霜雪早,可惜雄心醉中老。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高纬曾作《无愁之曲》,自己弹着琵琶歌唱,使数百人同声相和,试想那景象,实是颇为壮观。可惜不像个天子,倒像个乐府班头。民间因此而将他唤作“无愁天子”。
冯小怜也有一首诗作流传。那是她在宇文达府中,一次弹琵琶时,铿然一声,丝弦断了,她便作诗道: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诗是做得不错的,触境而生情。断弦恐怕不仅该理解成心情之凄断,而且该想到:她可能想起了昔日为无愁天子弹奏时的情景,故此不由自主地将悲咽之情弹作裂帛之声,以至声高而弦断了。通过这首诗,可以约略窥见这位“偏能惑主”的女性内心的一个侧面。
冯小怜的这首诗,还让人想起唐代王维的《息夫人怨》: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是王维二十岁时所作。其诗意、语势都像受了冯小怜诗的启发。息夫人,即息妫,春秋时息国的夫人。蔡哀侯与息君有嫌隙,便故意向楚文王称誉息妫。文王乃灭息,获息妫而归,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息妫始终默默无言。据《本事诗》载,王维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宁王李宪宅东有个做饼的,其妻纤白明媚,宁王一见倾心,便给了她丈夫一大笔财物,将她娶回府中,宠冠诸妾。过了一年,问她:“你还想念饼师吗?”默然不答。宁王召饼师来,让他们相见。只见她注视饼师,默默不语,双泪垂颊。当时在座十余人,都是能文之士,无不为之凄然。宁王命他们赋诗,王维便做成这一首,诸人乃搁笔不作。宁王便让饼师将妻子带回去了。
古代的女性,究竟大多是弱者。国君夫人如息妫,平民如饼师妻,都不过是任人摆弄的玩物而已。可怜的息夫人,竟还有骚人墨客说她便是亡国的祸种,指责她未能如石家绿珠那样,以死殉节。如唐人杜牧云:“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至于冯小怜,古代史家自然指她为祸水。但当日老百姓怎么说,现在可听不到。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读者固然不至于像同情息夫人、饼师妻那样同情她,但怕也不会像古代史家那样对她深恶痛绝吧?她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女孩子,一个惯弹琵琶解歌舞的艺人罢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倒是那首小诗,颇值得人们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