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蜀道(上)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白刚从蜀中到长安,住在旅店里,贺知章久闻李白大名,前去看望。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贺知章尚未看完,就已赞叹不已,称李白为天上“谪仙”。《蜀道难》一直被看作是李白的代表作,诗中写了蜀中的传说、蜀山的险峻、蜀水的湍激、蜀道的悲凉,才思横溢,造语奇丽,诗中雷霆,笔下翻滚。虽然李白生在四川,但他前后出入蜀中,都驾舟长江之上,未曾经过蜀道,诗中所写的,都出自他意中的想像。因此这首诗能充分体现李白的奇思遐想,却不能真实地反映蜀道的雄奇景象。
  肃宗乾元二年(759)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又离开同谷,前往四川成都。在流离困顿的旅途中,作了二十四首诗。清人李长祥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杜诗详注》引)这组诗,作于杜甫最艰难的岁月,但却是蜀道最幸运的时刻,似乎是天借杜甫之手,将蜀道的奇山奇水,一一付之于诗。使数千里山川,了然一卷之中;使那神秘的土地,充满感情的色彩;使现实世界的险状,成为理想国中的佳境。李白的《蜀道难》,就想像丰富、语言瑰丽说,可叹为观止;但中间着重形容山川道路的一段,若用于其它崇山激流,也无不可。而杜甫这组诗,笔笔都写蜀道,不可移于他处。苏轼认为这组诗,在古今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无可比拟。明初方孝孺入蜀,自叹无杜甫之才,对景搁笔。清人蒋弱六说这组诗与柳宗元谪居永州所作的游记,“剔险拔奇,幽深峭刻,自是千古天生位置,配合此奇地奇文”(《杜诗镜铨》引)。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在一片乌啼声中,杜甫带领全家,告别被暮色笼罩的秦州;头顶星月,身披云雾,开始了悠悠的征程。向西南前行七里,至赤谷(即今天水市西南暖和湾河谷)。因谷两面山崖皆呈红色,从而得名。清晨踏上陇首九阪,从此地势险峻,行路艰难。“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铁”。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经铁堂峡(在今天水县西南七十里张家峡和赵家磨之间)。山如堂隍,峡藏于其间,石黑如铁。高处道路盘旋,上摩苍穹;峡旁悬崖,划然开裂,深入地底;修竹娟娟,一望无际;高山积雪,终古不化:“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低处巨壑幽深,水寒冰横:“威迟哀壑底”,“水寒长冰横。”出了秦州,便是成州(今甘肃武都地区)。唐代共有盐井六百四十,成州盐井(即今甘肃礼县东北的盐官)即为其中一处。离开盐井,路经寒峡(今甘肃西和县的祁家峡)。峡中形势险要,转过峡口,却逢峭壁,狂风卷土,山重水寒:“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凄凉惨切,宛然在目。自寒峡向前,正在山行伤神之际,忽见法镜寺坐落崖上(遗址在今甘肃西和县北),苍莽古朴,“蝉娟碧藓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下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牗粲可数”。苔藓明润,箨叶萧疏,山绕回泉,松含宿雨,清晨云起,旭日东升,画栋半露,门窗可指。面对如此佳景,诗人愁怀顿破,忘了行程促迫,在此流连难舍,直到子规声声催人,方才依依而去。
  秦、成之间,险峡尤多。继铁堂、寒峡之后,又临青阳峡(在今甘肃西和县南),因峭壁上有石穴状似青羊,从而得名。这时道路更加险恶,“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林木深远,峡从旁来;天空窄小,岩壁如削;崩石危险,怒向我落。石势斜耸,阻挡太阳;石形巨大,恐陷大地;石傍阴切,魑魅呼啸;石上凝寒,霜霰漠漠。“忆昨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漠”。回想前些时候在陇坂之上,西看吴岳渺小,东笑莲华低矮,北顾崆峒卑微,自以为其高非他山所及,已极宇宙之壮观。如今面临青阳,其突兀之状,好像逐人而来,令人兴叹世上高远之境,真不可穷尽。
  翻过青阳峡,来到成州东面的龙门镇(现名府城)。这里有戍卒屯守,但旌旗惨淡,白刃钝涩,既无以壮军容,又不能救危急,只是徒然劳苦百姓而已。离开龙门前往,一座石龛(遗址在今甘肃西河县南)出现在眼前,四周熊咆虎啸,鬼号猿啼。“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顺着歌声望去,只见有人攀上云梯,为官府伐竹,以供军需,真可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进入同谷地界,经过风动林响、怪石多变的积草岭,便是泥功山(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今名牛心山)。由于朝行泥泞,暮在泥泞,以至白马遍体污黑,小儿难以辨认。成州八景,泥功山、凤凰台各居一胜。凤凰台建在山上,山峻路陡,行人罕至,凤去台空,令人感伤。离开凤凰台向西,同谷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