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观舞

  据《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等书载,唐玄宗精通音乐,开元二年(714)正月,曾选太常乐工三百人,亲自教授乐曲,一有声误,必能察觉,加以纠正,当时号“皇帝弟子”,以教址靠近禁苑的梨园,又称“梨园弟子”。天宝中,玄宗又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安禄山自范阳入朝,曾献白玉箫管数百,陈于梨园,从此演奏如闻仙乐。有个名白秀贞的宦官,自蜀中回长安,献上一把珍贵的琵琶,杨贵妃常抱着它在梨园弹奏,声韵凄清,远飘云外,诸王妃及虢国夫人,都争为贵妃的琵琶弟子。
  在这些梨园弟子和乐师中,张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龟年歌唱、公孙大娘舞蹈,均冠绝一时。据说公孙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等舞,疾捷酣畅,刚健有力。“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元五年,杜甫六岁,在偃城(今属河南)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天人山人海,当公孙大娘开始起舞时,原来喧闹的人声,顿时平息,如雷霆滚滚忽然收敛;看她的舞姿,旋转翻滚,如羿射九日,相继从高处落下;翩翩轻举,又似群神驾驭苍龙,在空中飞翔;当她陡然结束舞蹈时,四下一片肃静,如江海凝波,水光清澈;可谓光彩四照,气象万千,观众个个神摇目眩,惊讶失色,好像天地也随着公孙的舞姿,起伏回旋。
  安史叛乱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叛军攻陷两京,大举搜捕文武朝臣和宫嫔乐工。“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在长安西内苑),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肢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郑处晦《明皇杂录》)。当时诗人王维正被叛军关押在长安菩提寺中,听到这件事后,曾作过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出于对玄宗的忠诚,梨园弟子纷纷逃散,宁可流离失所,不愿落到叛军手中,不少人在战乱中死去。“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杜甫晚年,曾多次听过流落在外的梨园弟子的演唱,如“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清歌声复转,满座涕潺湲”(《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这几句诗,就是在夔州柏都督筵上,听梨园弟子李仙奴歌唱而作的。代宗大历二年(767)十月,杜甫在夔州别驾元持家中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只觉舞姿矫健,神采飞扬。一问,原来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当时公孙早已去世,就是她的弟子,也不年轻了。虽然李十二娘的舞技得公孙真传,颇有其师当年的风姿和气概,可惜生不逢时,已不可能再有其师那样的恩遇和声誉。她美丽的身影,只是在夔州这种僻陋之地,伴随着萧瑟的秋草,映照着凄凉的落日。这和公孙当年“一舞剑器动四方”的盛况,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在和李十二娘交谈后,诗人心有所感,不能自已,遂写了这篇名作。这首诗题为观李十二娘舞,但所写重在公孙大娘舞,而其意实不在舞。“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详注》引王嗣奭语)前人谓作诗本旨,全在最后六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唐玄宗墓泰陵在蒲城(今属陕西)东北金粟山,如今墓旁树木,都已长大,追思梨园全盛之时,恍然若梦。由于梨园弟子的命运和玄宗的命运,以及唐王朝的命运,在这特定的时期紧紧连在一起,故诗人从李十二娘今日的凄凉,想到公孙大娘当年的盛况,再想到一手创办梨园的玄宗,因眼前的遍地烟尘,感叹盛世一去不返,以乐极哀来的感伤,与五十年前的歌舞升平遥相呼应。“身世之戚,兴亡之感,交赴腕下”(《唐诗别裁》)。足下生茧,举步必慢,现在反而愁其太快,末二句写对此茫茫,百感交集,临别而不忍其去之状,极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