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于平凡处见匠心——《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很有名,不少人都曾经评述和征引。尤其是后两句,评述的人说它表现了杜牧的忧患意识,征引的人用它来斥责那些只知灯红酒绿、一晌贪欢而忘却了国家命运的人,这些评述和征引都不算错。不过,在文学评论与艺术鉴赏中最好不要先从这类内容上着眼,因为诗首先是诗,既不是自我表白书,更不是战斗檄文,那些“表现”的和“斥责”的东西并不一定非得写在诗里不可,散文也同样可以写出这些内容来。诗之所以为人传诵,并不仅仅因为它有这些内容,而是由于它首先是一首好诗。所以,下面将从诗歌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泊秦淮》。
  秦淮河畔(江苏南京)
  这首诗在视觉中最重要的是“烟”、“寒水”、“月”、“沙”、“秦淮”、“酒家”、“江”等意象,而听觉中最重要的是“唱”这个意象,这些意象都标志着诗人所在的环境。这些意象如何连缀,如何表现,会决定这环境的情绪色彩。假如说前两句像这样组织:“寒水生烟沙上月,秦淮岸边酒家明”,这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杜牧在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来缀连“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笼”字不像“罩”字那么硬,似乎当头盖下,密不透风,也不像“遮”字那样刚,似乎迎面有一重屏障,而是有一种轻柔、迷朦、弥漫地包裹起来的感觉。于是,暮烟与寒水、月光与沙色便溶溶地呈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色泽,而人心灵中那种感觉也就像轻雾一样弥漫着,预示着一种茫然与怅惘情绪氛围的来临。下一句用“近”字,则承接上句那种情绪节奏,似乎船不是一下子靠岸系缆,也不是静止河中,而是缓缓地向酒家靠近;这样,下面所写的歌声,才缕缕如丝地飘进耳中。“商女”句点明主题,写得明白直露了些,这是没办法的;古人有云:“绝句之法,……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自不能句句含蓄而不明说,尤其是要阐发某种理念,所以只有如此说破,而以第四句来补救。第四句先以“隔江”二字缓一缓,“隔”字下得极好,如不隔江,则歌声盈耳,缺乏幽幽如叹的韵味,破坏了首次二句那种若有若无、朦胧迷茫的意境,也难以表现诗人怅然叹息的心境。试想如果乐声在近旁沸反盈天,要表达的便不应是幽幽长叹而是愤怒喝骂了。“犹唱”的“犹”字则表现诗人自己的幽怨,“犹”即如今的“还”,等于是说,过去你唱尚可,如今还唱,就未免……。这样,语气便多了一层含蓄与委婉,指责却多了一重深意。这是一个表现作者主体情感的虚词,有了这个“犹”字,诗人的叹息与不满就传递到了读者心中,试去掉这一字来读,秦淮夜月、江上歌声就不存在多少讽刺意味了。那么什么歌如今不当唱呢?原来是《后庭花》。《后庭花》全名《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多才多艺,精通乐歌,但在政治上却是个昏庸之主,最后把江山都丢掉了。旧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这种《后庭花》乃是“亡国之音”,所以当隔江幽幽地传来《后庭花》的乐曲时,杜牧便不禁要怅然叹息了,也许他想到了风雨飘摇的大唐局势与岌岌可危的命运。这样,在此诗中,朦胧的视觉感受,幽渺的听觉感受与怅然若失的心理感受便有了一个全然和谐的节奏,完美地表现了诗人的理念与情感。
  可见,这看似平淡如话的二十八字小诗,其实也凝聚了诗人的匠心,只有在那细微处用心体验,才能感觉到一首好诗往往并非一挥而就,而是看似平凡写来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