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镇江旅思

  以旅思为题材的作品,在古典诗歌中何止成千上百!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旅途困顿,更能引发出诗人的旅思羁愁吧!描写旅愁的诗篇最早可推至《诗经》,其中《采薇》篇写士兵远离家园,出征边陲,抵御??狁的侵犯。末章写归途中的愁绪,至今咏诵一过,仍感意境无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士们在归途中忆及昔日从军出征时的情景,春光明媚,杨柳依依。如今征战归来,已是隆冬来临,雨雪霏霏。描写征途风光的目的,是从季节更迭中衬托出士兵们长时间征战在外困苦不堪的情景。征途悠远漫长,士兵们忍饥挨饿,徒步行军,内心充满悲哀,而更感可悲的是,士兵们的哀愁既无人觉察,更无人理解。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诗歌创作中以旅思为题材的滥觞。
  之后,抒写羁旅情怀几乎成为诗人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因为一般地说,诗人的经历往往比较复杂,无论是离家事君,宦游海内;或是出门远游,历尽山川;或是守戍边境,远征异域;或是经历离乱,流浪他乡等等,一旦踏上旅途,总不免拨动感情之弦,弹奏出旅思羁愁之曲。例如陆机《赴省洛道中作》,就是一首描写旅途情怀的名篇,诗写道: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杏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抗之子。晋灭吴后,陆机长期闲居故里,太康十年(289)与其弟陆云应诏赴洛阳,但这却并非所愿。所以他人在途中,心念家乡。“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诗一开头就写出辞家远出的感叹,与结尾“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相呼应。诗中写旅途的艰辛、环境的险恶,且用“衰”、“孤”、“悲”、“郁”这类的字眼极力表达旅途的愁思,而这一切恰恰又都围绕着“思乡”而层层展开,既委婉动人,又突出主题。由于这首诗所写的旅思,仍囿于个人的思乡之情,所以社会意义并不大。
  吴伟业的《野望》二首,同是写旅思,但所表达的却非个人的哀愁:
  京江流自急,客思竟何依!白骨新开垒,青山几合围。危楼帆雨过,孤塔阵云归。日暮悲笳起,寒鸦漠漠飞。
  衰病重闻乱,忧危往事空。残村秋水外,新鬼月明中。树出千帆雾,江横一笛风。谁将数年泪,高处哭途穷。
  这两首诗约写于清顺治八、九年间,此时离明朝覆亡已将近十年,但战乱给诗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却无法医治好,因此作者途经镇江时,目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劫难,愁思难禁,写下这两首抒发“客思”之情的诗篇。
  诗题“野望”两字,总括全诗。“野”是客观景色,“望”是诗人眼中所见,带有主观感情。情为主,景为宾,由景入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篇特色。诗中描写经历战争浩劫之后的荒凉景色,以寄托对明王朝的哀思,在诅咒战争的同时,表达了对无辜人民的同情,这就构成了这两首诗的基调。“客思”的内容已经越出个人悲愁的范围。
  第一首起句点明地点。“京江”指长江流经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一段。“客思”则点出诗人在异乡作客。这样一位独立江边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而触发无限愁思的诗人形象,就屹立在读者的面前。后面三联是野望所见,也就是引起旅思的缘由。三四句写静景,放眼望去,青山郁郁,白骨累累,大地沉寂得出奇,从而创造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五六句写动景,从高楼上远眺,帆船在迷濛的细雨中飘荡而过,耸立的孤塔上空掠过一阵阵白云。一静一动,反差鲜明,构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境界。尾联貌似写景,实为抒情。“日暮”不仅指时间已到傍晚时分,而且一语双关,兼指政治气候,含日暮途穷之意,暗中与下一首“高处哭途穷”相呼应。这种内在的联系使两首诗更富有整体感。悲笳阵阵,寒鸦漠漠,为寂静无声的画面增添一丝悲凉的气氛,一股迷惘惆怅的愁绪油然而生。
  第二首和第一首在内容上是互相衔接的,以“衰病重闻乱”领起全篇。同样是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间、地点相同,所看到的景物也无异,同样是江、水、船、树、白骨等等,但妙就妙在作者好似信手写来,却毫无重复之感,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写。如“新鬼月明中”与“白骨新开垒”表现的是同一个对象,同一层意思,然而前者是写“神”,后者是写“形”,角度不同,就不显得重复。“月明中”是暗用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意,曲折地隐射明朝的灭亡。“月明中”与“新开垒”,一虚一实,虚实相间,参差变化,就显得不单调,不雷同。末句“高处哭途穷”,用阮籍的典故。据《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载:“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作者以阮籍自况,表示自己自入清以来,已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内心的悲哀可想而知。
  青山依旧,草木无情。然而愁人眼中“望”出的“野”景,却是青山含泪,流水带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注入主观感情,使景物抹上浓重的悲凉色彩,如“白骨”、“危楼”、“孤塔”、“悲笳”、“寒鸦”、“衰病”、“残村”、“途穷”等等,组成一幅凄惨萧瑟的画面,主旋律是亡国哀音。
  这两首诗的共同艺术特点是,首尾抒情,前后呼应。二三两联写景,或动或静,或近或远,交叉搭配,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