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的发明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生于公元1170年,籍贯大概是比萨,卒于1240年后)。他还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1202年,他撰写了《珠算原理》一书。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列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研究数学。
《珠算原理》刚问世时,仅有为数寥寥的学者才知晓印度—阿拉伯数字。这部著作迅速传播,引起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关注。列昂纳多应召觐见,在皇帝面前受命解决五花八门的数学难题。自此,他与腓特烈二世以及其宫廷学者们保持了数年的书信往来,交换数学难题。
斐波那契数列衍生于《珠算原理》中的一道题目:
某人把一对兔子放入一个四面被高墙围住的地方。假设每对兔子每月能生下一对小兔,而每对新生小兔从第二个月开始又具备生育能力,请问:一年后应有多少对兔子?
正如丹·布朗对我们所言,答案就是1,1,2,3,5,8,13,21,然后可按34,55……一直排列下去。(从第三位起)每位数都是前两位数之和,这是欧洲人所知的第一个此类数列。
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辛姆森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或叫神灵构架,或古希腊人所说的“phi”值。该数值为16180339887498948482,是一个与圆周率“pi”相类似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计算式为=(1+5)/2。
在黄金长方形中,长短边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率。因此,假定短边长度为3,长边的长度就应该是3×162=486。
率先使用斐波那契数列的,是法国数学家埃杜瓦尔·卢卡斯。从那时起,科学家开始注意到自然界中这样的例子,譬如,向日葵花盘和松果的螺线、植物茎干上的幼芽分布、种子发育成形和动物犄角的生长定式。人类从胚胎、婴儿、孩童到成年的发育规律,也遵循着黄金分割率。
以上面所提的黄金长方形为例,如果你切掉一个(边长等于原短边)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仍旧保持黄金分割率。依次继续切割,你就会得到越来越小的黄金长方形。
斐波那契数列与此相似,你可以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做反向操作。加上一个同样的正方形,你可得到一个新的长方形。假若你不断在长边上添加正方形,新产生的长边就会遵循斐波那契数列,而你最终就会得到一个黄金长方形。
太阳系本身就是一条斐波那契螺线,形成以太阳为中心的涡旋。事实上,列昂纳多曾有论述:“与车轮不同的是,涡旋越趋中心速度越快。”比如说,水星年(水星绕行太阳一周)等于地球年的88天,而冥王星的1年是地球年的248倍。翠茜·特威曼和鲍伊德·赖斯在《上帝之舟》中列举的事实更进一步:太阳与水星的距离,加上水星与金星距离,正等于金星和地球的距离。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