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恩知报的门生——周作人与废名


 


  在周作人的心目中,他在北大教书时最得意门生是俞平伯、废名、冰心等三四个人。这几位得意门生与他联系最为长久,关系也最为密切的就是废名。

  周作人与废名的交往始于1921年。废名的原名叫冯文炳,1917年从家乡湖北黄梅来到武昌,进入湖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在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影响下,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很喜欢读周作人、胡适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对周作人的新诗《小河》更是奉为“杰作”。出于对该诗作者的景仰与崇拜,他就贸然给周作人写了封信,表达了他的敬意。收到周作人的回信后,他受宠若惊,遂将自己的习作装订成册寄给周作人审阅。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还,成为未曾谋面的师友。

  1922年废名考入北大预科后,第一件事就是拜会了恩师周作人,亲聆了周作人的教导。在恩师的指导下,废名的文学创作大有长进。于1925年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时,周作人还给他作了序。后来在周作人的举荐下,废名加入“语丝社”,在《语丝》上发表了他的诗化小说《桥》。这部小说带有学习周作人创作风格的痕迹,周作人也很欣赏这部小说,称它标志着废名创作的蜕变和升华。废名自己也察觉到自己的变化,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四年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自此他发表文章时废去原名“冯文炳”,改用笔名“废名”。

  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驻北平后,下令将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周作人被辞退,废名愤而中断了学业。周作人便让废名在自己家里住了大约半年之久。一年后,北大复校,周作人复职,废名复学。毕业时在周作人推荐下,留校任中国文学系教员。

  1930年5月,周作人创办散文期刊《骆驼草》,废名成为主要操刀者。这个期刊倡导“自我性灵的自由表现”,是周作人、废名,以及俞平伯宣传自家文艺思想的一个阵地,与当时的时代节拍不相吻合,因而受到普罗作家的批评。

  抗战全面爆发后,废名因奔母丧回到湖北,在家乡黄梅的中学教书。而周作人在文人们纷纷南下之际却留在北平。第二年废名从卞之琳的来信中得知周作人附逆的消息,他不仅没有流露出痛恨的表情,反而还为他的恩师开脱罪责。后来周作人担任了伪北大校长兼文学院院长,给废名写信,希望他回母校任教,废名却没有答应。他的这种有民族气节的表现,一时传为美谈。

  1946年9月,废名回到北大任职,途经南京时,特意找到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担任外交次长的叶公超,在他的帮助下探监,看望了周作人。废名到北京后见到周作人的儿子周一丰生活窘迫,给予多次金钱上的援助。南京解放后,周作人被释放,回到北京。废名不辞辛劳地走访老朋友为周作人募捐,以解决周作人的生活困难。在一个冬日他去看望周作人时,见到周家冷得伸不出手,走后就为周家买来一车煤。

  1952年院校调整时,废名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任教,从此,周作人就与废名失去了联系。五年后的一个冬日,周作人逛书店时,买到一本新出版的《废名小说选》,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可见,周作人虽然与废名失去了联系,但在他的心里,还是很挂念这个得意门生的。事有巧合,在大革文化命的1967年5月和9月,周作人和废名这对难师难徒都经不起红卫兵的冲击而命送黄泉。

 

精彩阅读 尽在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