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





  【人民大会堂】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建于1959年。是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开会的地方,也是国家和群众的政治活动场所。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高大的廊柱,四十多米高的巨大屋体,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立面,组成一幅压严绚丽的图画,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面对大安门广场,门顶上镶嵌着国徽。迎面有十二根二十五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门柱,进门便是典雅朴素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场,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型宴会厅;南翼是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富于地方特色的、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厅室。大会堂经常接待外宾并举办各种大型宴。

  【大高玄殿】

  在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坐北朝南,前临筒子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明、清两代及民国后曾多次重修。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三座门,门后为过汀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大高玄殿为止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琉璃筒凡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问;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向阔五间,两旁配殿各九问,最后是一座两层住阁,上为乾元间,圆形,蓝琉璃筒瓦攒尖顶,四周有廊;下为坤贞字,方形,黄琉璃筒瓦顶,殿为明、清两代的皇家道庙,清代因避圣祖玄烨之讳,文献中常写成“人高大殿”。

  【万松老人塔】

  在北京西城区砖塔胡同乐口。金无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者,为耶律楚材帅,死后瘞骨干此,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修,1927年又由都人集资重修。塔为砖砌仁级密檐式,玲成别致,是北京阶一处街景。

  【广济寺】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东口。金代为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部有扩建。1934年,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所存明代经典及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迎立像亦毁,次年重建。1952年和1972年曾两次作较大的修缮。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阁)等,西路院内有三层汉白玉石筑成的戒坛。

  【历代帝王庙】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明、清两代祭犯历代帝土的地方。原为保安寺遗址,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俗称帝王庙。门前有砖砌琉璃瓦歇山顶照壁一座,庙门之间有景德门、碑亭等。以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最为宏丽,面阔九间,绿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汉白玉栏杆,是北京现存较大的古建筑之一。碑亭内的雍正、乾隆御制碑是重要的石刻文献资料。

  【中南海】

  在北京西城区。与北海统称三海。中海开辟于金、元时,南海挖凿于明初,清代与北海合称西海子,列为禁苑。中海主要建筑是水云谢,为水中凉亭,亭中有“太液秋风”碑,是燕京八景之一。此外有紫光阁、蕉园等。南海主体景物为瀛台,上有翔鸾阁、涵元殿、香序殿(即蓬莱阁)、迎熏亭等建筑,山石花草,楼阁亭台,拥水而居,秀美宜人。还有丰泽园、怀仁堂、海晏堂等建筑。民国初年曾在此设总统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居住于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也在此办公。

  【瀛台】

  又名趯合,在南海中。三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象座海中仙岛,故名疯台。清顺治、康熙年间曾北京市(15)两次修建,是帝上、后妃的避暑、游览地,正门为翔耷阁,南是涵元门。门内西为庆云殿,东为景星殿,南为涵元殿。涵元殿右是绔思楼,殿左是藻韵楼。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曾被慈禧太后幽禁在这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死于此地。瀛台南面有蓬莱阎,又名香扆殿,阁前有一木化石,外形似木,质地为石,高2.6米。木化石南面临池有迎薰亭,亭内有柏梁体诗石刻十方。蓬莱阁两侧各有小亭,曲廊迂回,雕梁画栋。登阁四眺,南海景色,尽收眼底。

  【丰泽园】

  在南海西北面。是清帝行演耕礼之地。园内有颐年堂,原名崇雅殿,乾隆帝常在此设宴赏赐王公宗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乐往汪这里,也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颐年堂内集会。堂前东配房菊香书屋,是毛泽东的书房。

  【紫大阁】

  在中海西北岸。原名平台,是明武宗朱厚照观看跑马射箭之处。台高数丈,上建黄顶小殿。取名紫光阁。左右各四问,覆盖黄瓦”接栋稍下,覆以碧瓦,南北垂接斜廊。清代沿袭旧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并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阁后有武成殿,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皇帝邀集功臣进殿。设宴款待。同治年间,清政府在此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

  【中山公园】

  在北京天安门西侧。原址是辽、金时代燕京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耙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清代沿用。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今名。占地面积362亩,前临长安街,后倚故宫筒子河。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其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风景园林建筑,东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部有迎晖亭、水谢、四宜轩、唐花坞等。1915年将原鸿胪寺的习礼亭迁建于南坛门外,1918年从河北大名迁来石狮一对。以后又陆续建立公理战胜牌坊(后改名保卫和平牌坊)、露天音乐堂和兰亭碑亭。中山公园以古柏著称,园内四周有上千棵树龄数百年的古柏,其中哺门内的七棵,据传是辽金时代古刹内的遗物。

  【中山堂】

  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北。原为社稷坛的拜殿,是皇帝祭粑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礼的地方。殿为黄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此停枢,1928年改今名1978年重修。戳北有三间戟门,门内原列就七十二把,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

  【兰亭碎亭】

  在中山公园唐花坞西。兰亭原建于圆明园文源阁,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圆明园被毁后,于1917年将兰亭碑及碑亭石柱移此。石碑正面刻有兰亭修楔曲水流筋图样,背面刻有清高宗书兰亭诗;亭中八根石住上分刻有历代书法家摹写的王羲之兰亭序及柳公权的兰亭诗。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额书“景自天成”四字。兰亭碑放置亭中。

  【社稷坛】

  中山公园内主体建筑。在全园轴线的中心。坛方形,汉白玉石筑成。上层每面长16米,中层16.8米,下层17.8米,上层台面铺五色上,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坛四周的壝墙(矮围墙)顶,分别覆以四色琉璃砖,心墙四面各有白石檑垦门一座。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把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坛合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1950年移去。

  【保卫和乎石牌坊】

  在中山公园南门内。为汉白玉制成的四柱三楼蓝瓦院殿顶式的石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被打死,事后清政府依从德国的无理要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该处修建石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牌坊被捣毁。1919年中国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内,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确定将其改为保卫和平石牌坊,并由郭沫若题写,刻在正楼额仿上。

  【唐花坞】

  在中山公园甫门内西北。平面呈燕翅形,是一座温室形的花房。采用民族形式的彩画和瓦顶,前檐用玻璃窗装修,以便采光。东西两端为出入口,居中一大间正中设喷水池,池中心安放一块高2米多、产自易县西陵深谷中的涵水石,池内畜养金鱼。花坞内种有各类名贵的花卉,并应时举办专题花展,供游入观赏。

  【什刹海】

  亦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牐海。在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以北。元代原是一条从西北斜向东南的宽长水面,与通恩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废,水面缩小,形成三个相连的水面,俗称后三海(西海、后海、前海),或总称什刹海。清代已成为人们游乐消夏之所,附近又多名园、王府、古庙,更增添这一带的繁华,解放后,这里夏日成为天然游泳场,冬日则是天然榴冰场。

  【月坛】

  又名夕月坛。在北京西城区南札士路西侧。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坛东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壝墙(矮围墙)四面各有怦星门一座。东门外为座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夜明之神(月亮)的处所,现为月坛公园。

  【北京动物园】

  在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明代这里是皇室庄园,北京市(17)清时为皇亲、勋臣傅恒三于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邪,俗称三贝子花园。其东部原叫乐善园,西部原为可园(光绪五年改名继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成农事试验场,栽培各种植物,驯养观赏动物,越两年对外开放,称万牲园。解放后经全面整修扩充,辟为西郊公园,1955年更名北京动物园。园内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犀牛馆、河马馆、狮虎山、熊山、猴山、象房、羚羊馆、长颈鹿馆、熊猫馆、海兽馆、猩猩馆、两栖爬虫馆、呜禽馆、小动物园、鹿园等,展出我国珍奇动物加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麋鹿(四不象)等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品种,共有四百九十余种,近五千头动物,是我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北京图书馆】

  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其藏书历史可远溯到七百年前,它继承了南宋皇家图书馆缉熙殿和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部分藏书,1910年后又以清内阁大库、翰林院及国子监南学的藏书为基础,陆续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石室写经等珍贵刻本和手写本。今馆建于1931年,原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增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时藏书一百四十万册,至1979年底已达一千万册,其中有国内二十多个民族的古今典籍和数十万册善本图书,还重点收藏国外一百十五个文种的出版物,其中以英、俄、日、法、德文为最多。它是我国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国家书库,从阅览、外借、照相、复制、报告会等不同角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北海】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金灭辽,建中都,即在此大兴土木,营建高官别馆、亭台水榭,名为大宁宫。十二世纪元统治者建大都,宫殿建筑以琼华岛海子为中心,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的禁苑。北海中心的山称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水域称太液池,山顶和山腰兴建厂寒、仁智等冒殿。明时在人颀池北岸修筑五龙亭,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并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时除在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澂观堂、静心斋等,在东岸修建濠濮问、画舫斋等,具台了今天北海的规模。北海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谢隐现于幽速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于变化。山下为傍水环岛而路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影响,但仍保持北方园林端重的特点。1925年辟为公园。解放后疏浚湖泊,进行全面修整,并增植了果树花卉等,这一占地70余万平方米的公园,已成为首都重要的游览胜地。

  【太液池】

  指北海的水面。元代名太液池,明代因与中海、南海区分而称北海。全园布局继承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在水中设置岛屿,沿岸建筑亭台楼阁。太液池水面广阔,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琼华岛耸立于水面南部,彼光塔影,景色宜人。沿岸一带建有濠濮间、画肪斋、静心斋、五龙亭等,分别隐现于绿丛水色之间。

  【金鳖玉蝀桥】

  原名金海桥、御河桥。横鳄北海、中海水面。桥东。桥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西名金鳌,东号玉蝀。桥为石砌六孔拱券式,外观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南向曰“银演作峤”,联曰“玉字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曰“紫海回澜”,联曰“绣縠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桥面南北原装有栏板,均平顶方形覆莲任头望住,整个桥身犹如一条玉带,洁白无暇。1958年,为适应交通进行改建,拓宽桥面至34米,桥身加长由七孔改成九孔。

  【琼华岛】

  在北海太液池南部。金时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庄、钟鼓楼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时模刘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阅古楼。岛东建筑不多,但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春阴”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六卞间的临水游廊象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了起,回廊、山峰和白塔倒映小中,景色如画。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黛色岚光,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自塔】

  在北海琼华岛之巅。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于无代广寒殿旧址上,并于半山建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九年(1731年)因地震塌毁,先后重建。1964年和1977年两次修缮。自塔为喇嘛塔,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北京市(19)座,其上承托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十四个,最上为鎏金人焰宝珠塔刹。

  【琼岛春阴】

  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书“琼岛春阴”四字,立碑绿荫深处。碑身盝顶,四方形,碑文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人偏重新风尾娑。乐志讵因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小路直达迂回曲折的见春亭、石画廊。

  【永安桥】

  又名堆云积翠桥庄接白塔山和北海南岸的通道。三孔券洞,曲尺形,桥而铺条石,坡度平缓。桥身两侧有雕刻情美的栏板和望柱。桥南北分别置立四柱二楼武木牌坊一座,绿筒瓦顶朱红色圆柱,色彩鲜艳夺目,枋心有蓝底金字题额,南为“积翠”,北为””堆云”。坊前各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细,姿势雄伟。

  【漪澜堂】

  在北海白塔山山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仿照江南镇江金山寺建造的建筑群。与北岸五龙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主建筑肪澜堂前为碧煦楼,左为道宁斋,斋前有远帆阁,四座建筑及其连接的六十间延楼,依白塔山阴作半圆形。延楼回廊外绕长达300米的汉白玉护栏,尽头各有古堡式小楼一座。东南为倚晴楼,西南为分凉阁,分别作为漪澜堂的人口。南眺高塔,北望沧波,有金山江天一览之胜。

  【悦心殿】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出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与庆霄楼相联。原为皇帝临时办理政务和召见大臣之处。

  【阅吉楼】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下。平面作半月形,为两层楼字,上下各二十五楹,左右围抱。内有蟠龙升天式螺旋楼梯。楼内上层壁间嵌满《三希堂法帖》(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迫远帖》,乾隆帝收得这些珍贵墨迹后,命其堂为三希堂)等刻石四百九十五方,保留了魏晋以来到明末历代书法家一百三十四人的墨迹,汇集了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精华,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

  【画舫斋】

  又称水殿。在北海东岸,隐藏在士石山林之中。南接濠濮间,北邻先蚕坛,原为皇帝行官,门前一带曾是练习弓箭的地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厅廊环抱,构成一处幽胜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粗壮繁茂的古槐,相传己有千年,庭因名古柯。画航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

  【濠濮间】

  在北海东岸。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为三间水谢。

  北邻画肪斋,东北面有迭砌玲玫的山石环绕,还有石坊、曲桥、爬山廊等,回旋变化于飓尺之内,极富幽深之感。

  【静心斋】

  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十二年(1757年)建。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大湖石山景,玲玫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斋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沁泉廊、画峰室、抱素书屋、韵琴斋、枕峦亭、吞画轩、叠翠楼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棺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海,车站被毁。1913年经修茸,改称静心斋,成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请外使的场所。解放后进行全面整修,使庭院更加绮丽秀美。

  【五龙亭】

  在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五座亭子临水而建,中名龙泽,东为澄祥、滋香,西称涌瑞、浮翠,合称五龙亭。亭顶式样富有变化,采取左右对称手法,顶部覆盖绿筒瓦黄剪边琉璃瓦,檐下梁仿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用5形平桥相连,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

  【九龙壁】

  在北海北岸大王殿西。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面阔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力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蚊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像。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庑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四百二十四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铁影壁】

  在北海北岸。建于元代。通高1.89米,檐口长3.56米。上为单檐歇山顶,刻有屋脊瓦优及勾头。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成,两面浅雕云纹、异兽等纹饰,古朴雄健,因颜色和质地象铁,故称铁影壁。原北京市(21)在德胜门内铁影壁胡同,1947年移至北海公园。

  【自云观】

  在北京西城区广安门滨河路。全真派的著名道观。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建,原名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名太极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安置长春真人邱处机于此,改称长春宫。越三年东移今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改今名。现存寺观为清代重建,规模宏丽壮观,由几进四合院组成。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和云集山房等。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是珍贵的道教文献。邱袒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葬邱的遗骨。此观清代改建时将布局改成类似佛寺建筑,唯细部装饰彩画用道教图案,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观内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记述有关观址建筑变迁的历史。1956年进行修缮。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民族文化宫】

  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北侧。1959年落成开放。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塔式高层建筑。洁白的楼体在孔雀蓝琉璃瓦顶下十分壮丽,主楼高耸,喷池环抱,两翼平伸。建筑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由展览馆、图书馆、礼堂“舞餐厅和俱乐部等组成。展览馆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分为综合馆、地区馆、专题馆,内容全面,充分反映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会上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图书馆内没有阅览室和研究室,收藏民族专业性图书资料三十多万册。礼堂位于东翼楼,供各民族集会和演出歌舞、戏剧之用,可容纳一千五百人,没有可以听八种民族语言的超短波译意风。舞餐厅位于西翼楼,厅内设有雅致的茶座,可以举办宴会。舞餐厅的地下室是俱乐部,没有体育室、游艺室、音乐室等。

  【西什库教堂】

  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禧扩充西苑,怕府右街蚕他口的教堂钟楼能望见中海,特和法国公使商量,拨给旧西什库地20英宙,补偿迁移费75.000英镑,迁建原天主教北堂于此。后经扩建,成为北京最大的天主堂。

  【团城】

  在北京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金时,为御苑的一部分。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城高4.6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承光殿是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方形大殿,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顶抱厦,成为富有变化的十字形平面,造型优美,殿内有一尊雕琢精美、洁白无瑕的王佛。殿前玉瓮亭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内藏整块墨玉雕成的玉翁,其他如古籁堂。伞清斋,情澜亭等。卞局紧凑严整,自具独特的建筑风格。

  【承光殿】

  在团城城台中央。平面旱带折角的十字形殿前后有方形月台,殿正中为重檐大殿,抱厦呈单檐卷棚式,抱厦檐与殿下檐连成整体。顶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飞檐翘角,宏丽轩昂。清代前为圆殿,现存方殿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东西各有配庑七间,后侧东部为占籁堂,西为清斋,殿后有敬脐堂,面阔十五间,两侧依地形堆有玲成的假山。殿东侧有株高大苍劲的油松,树冠如盖,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清乾隆帝曾封之为“遮阴侯”。殿内后厦有木龛一座,供奉整玉雕琢的白玉坐像佛一尊,色泽清润,高1.5米,头顶部和衣褶嵌红绿晶石,左臂有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

  【利玛窦墓】

  在北京西城区马尾沟。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为天主教那稣会著名传教士。万历二十九年至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神宗“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观之右”。墓为土丘形,前立万历三十八年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那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哺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宋庆龄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后海北岸。原为清初大学土明珠的宅第。

  清末是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淬王府的花园。庭院坐北朝南,有长廊、恩波亭环湖相映,登临假山上的扇面形箑亭,可与南楼、听雨屋相望,园内苍松翠柏,更有鲜花点缀,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式庭院。1963年来庆龄寓此,直至1991年5月29日病逝。故居整理后,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时正式开放。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楼房为其工作室和起居室。由原前厅濠梁乐趣和后厅畅襟斋改成的大客厅和大餐厅现为故居陈列室,陈列大量图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及实物,介绍宋庆龄伟大的一生。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元至元八年(1271年〕

  建。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加设计与兴建。至元十六年,塔前增建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改名妙应寺。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布局谨严。白塔为喇嘛塔,高50.9米。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硕大的覆钵形塔身有六条铁箍环绕。十三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四十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三十六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顶的铜质小塔形宝顶,高近5米,重达4吨。它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

  【都城隍庙大殿】

  在北京西城区成方街。供奉都城的城隍神庙。元至无四年(1267年)建,名佑圣天王灵应庙,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部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明永乐年重修,改名威灵祠。明正统、嘉靖和清雍正、乾隆、同治年问均经重修。现存大殴,黑琉璃瓦顶,前出抱厦。气势雄伟。

  【恭王府】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奕沂的府第。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呻的第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第宅人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璘,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帝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中东西三路,由三条轴线贯穿的多进四合院组成。中路前部是面阔三间的大门和面阔五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台院组成,采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筑风格。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字宏大,廊庑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160米的四十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霁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由于恭王府及其花园的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加以过去还有碧水纷绕,流经园内,因此一向被传称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及大观园。

  【锡晋斋】

  原名庆颐堂。恭王府西路院落最北端的正房。面阔七间,前有庑廊,后出抱厦五间,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捕木装修,臃饰精美细致。其外檐柱的鼓形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和砷罪状第十三款中的“所盖捕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官制度”,即指此而言。光绪六年(1880年),奕诉从成亲王府中得到晋陆机《平复帖》后,存放室内,乃改个名。

  【沁秋亭】

  亦称流杯亭。在恭王府苯锦园东南部。单檐六角攒尖顶。亭内有流杯渠,从山上注井水人渠以效法晋人修禊曲水流筋的典故。

  【蝎殿】

  亦称蝠厅、蝠房子。在恭王府萃锦园北端正中。有正厅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正厅两边各接出三间折曲形耳房,与正厅相接处为硬山顶,折曲处为庑殿顶,两端都是歇山顶。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故名。

  【徐悲鸿纪念馆】

  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著名美术家徐悲鸿1953年病逝,次年曾将其旧居(东受禄街31号)辟为纪念馆。1966年因建地下铁道,旧馆拆除。1983年徐悲鸿逝世三十周年时,纪念馆在新址落成。馆坐西朝东,是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庭院内,徐悲鸿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在黑色大理石基座的衬托下,十分引人注目。展厅分上下两层,陈列面积1.213平方米。展出徐悲鸿生前作品国画、油画、紊描等一百五十余幅。馆藏徐悲鸿绘画一千二百余件和其生前收集的绘画珍品工资料一万余件。展厅年还举办徐悲鸿生干展览。

  【郭沫若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大门东向,前临什刹海。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奕沂的马号。清室亡后,为达仁堂乐家药铺乐松山的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高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上丘,二门内的五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三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另外还有一东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图书等珍贵文物资料。

  【景山】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神武门对面。元代为大都城内的一座上丘,名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元代宫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上加堆其上,取名万岁山。相传皇宫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称煤山。崇侦十六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卒农民军攻人北京,崇侦帝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死。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南门内有绮望楼三槛,供奉孔子牌位。山北有寿皇殿,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另有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停灵的地方,均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所建。景山有五峰,东西排列,峰顶各建一亭。古柏参天,风景宜人。现为景山公园。

  【景山五亭】

  在景山顶上。中峰上的名万春亭,三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东西两峰有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各一座,东亭名周赏,西亭名富览。两亭外侧两峰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名观妙亭,西名辑芳亭。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铜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被毁,其余四尊被动走。

  【寿皇殿】

  在景山北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殿九间,有左右配殿、神库、神厨、井亭,殿前有宁坊、石狮等。殿仿太庙形式建造,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现为北京市少年宫。

  【鲁迅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寓此。故居为一小四合院,院内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是客厅。北房东屋后接一个不大的小屋,人称“老虎尾巴”,鲁迅自称绿林书屋,为工作室和卧室。前院有鲁迅手植的丁香。后院有一井,井旁植有刺梅。解放后。故居重新修缮。斗按原样陈列,故居东侧是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正式开放。馆内收藏有关鲁迅生平的丰富文献和鲁迅珍藏的图书一万三千多种。

  【德胜门箭楼】

  在北京西城区北部。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塌毁而重建。原德胜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城楼在1969年地下铁道施工时拆除,仅存箭楼和瓮城部分垣墙,箭楼在城楼前沿,建在砖砌的城台上,为城楼的防御性建筑。面阔仁问,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内铺楼板三层。两檐问和东西北三面墙上,开有方形箭窗(射孔)八十二个。南面出抱厦五间,抱厦南面有三座大门通向城台顶部。1980年重修。是北京内城九门中仅存的一座早期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