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





  【天宁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业寺,唐开元时又改天王寺,金代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殿字无存,明初重建寺院,宣德(一说正统)时改称今名。现存殿字为清代重修。辽代在寺庙后院添建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57.8米,建于方形平台上,塔座为须弥座,有斗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尤等纹饰,形象生动,相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

  【牛街清真寺】

  在北京宣武区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重修,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主要有礼拜殿、邦克楼、皇月楼、碑亭等。礼拜殿坐西朝东,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邦克楼又名宣礼楼、唤醒楼,为重檐歇山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问修建的尊经阁。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是伊斯兰教寺庙中特有的建筑。此寺建筑上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的装饰风格,如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往彩画用阿拉伯图案等。寺内保存有一批重要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无十六年(1280年)和二十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札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先农坛】

  在北京宣武区永定门大街西。为明、清两人帝王祭祖先农神的处所,建于明嘉靖年间。坛为砖石砌阶方形一层,长宽各约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坛扎有正殿五间。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序为神厨,西北为宰牲亭,神库和神厨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国初先农坛一度改为城南公园,三十年代初东南角辟为体育场,北部则成为市场及街道。祭祀先农的坛,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观耕台】

  在先农坛太岁殿东南。台方约16米,高1.5米,南向,东西南出陛各九级。台面明代为本制,清代改为方砖铺■,四围砌芦绿琉璃砖,合同绕以白石护栏,台前为耤田一亩三分,明清两代每年三月上亥日皇帝来此扶犁亲耕,三公九卿从耕。皇帝耕后即上台观耕。台北面有具服殿五间,为皇帝亲耕和祭祀先农时更衣处,1927年改力诵幽堂。台东北是神仓,圆彤,为收藏耤田谷物之处,仓前有收谷亭,后为祭器库。

  【太岁殿】

  在先农坛东北。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正殿南向七间,祀太岁神,东西配庑各十一间,东庑把春秋季神六位,西序化夏冬季神六位。前有拜殿七间。殿旁有蛰龙井,为明代山川坛旧井。

  【庆成富】

  明代先农坛的斋宫,清乾隆时改今名。正殿和寝殿各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正殿前出月台,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三面出陛各九级,皇帝亲耕后,在此犒劳扈从臣僚茶果。月台前设日晷和时辰牌亭。

  【报国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建于辽,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年)因周大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重修旧寺,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寺西院为顾处士词,词把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顾炎武在京时曾在此居住。

  【顾处士祠】

  见“报国寺”。

  【松筠庵】

  在北京宣武区达智桥。为明嘉靖时杨椒山(继盛)的故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为词堂。祠内有谏草亭,杨两次批评朝政的谏言草稿,都刻在亭内石碑上。

  【杨椒山祠】

  见“松筠庵”。

  【法源寺】

  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多刹。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进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庞等组成。悯忠台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官舍利函记》最为重要,台外山墙上还嵌有清翁方纲复刻的唐“云麾将军碑”残住础、《法源八咏》及《心经》等,都是研究寺史的重要资料。耘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宋钦宗被掳曾囚居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曾作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仿得被拘在此绝食身亡,清时则以花木幽胜著称。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南堂】

  在北京宣武区前门西大街。北京最古的天主教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天主教那稣会教士德意志人汤若望在利玛窦所建经堂旧址上营造。堂前至今保存着顺治十四年(1657年)《御制天主堂碑记》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徐日异保卫天主教碑》。除大堂外,相传还建有天文台、仪器室、藏书楼等,后为地震和火灾所毁。现存建筑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顶为拱券形,正面有精致的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馏金花纹。祭台上悬挂着大幅圣母马利亚油画像。外观宏敞,加上镶嵌着彩色玻璃窗,更显得富丽堂皇。现为北京爱国教友的宗教活动中心。

  【陶然亭公园】

  在北京宣武区西南隅。因陶然亭而得名。辽时为京都郊壤。元代在此修寺建庙,明、清时曾辟为窑厂。陶然亭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悬挂在山门内檐下的金字木匾上“陶然”二字系江藻遗墨,取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江藻所撰“陶然吟”石刻镶嵌在亭南壁。清末后,渐趋荒芜。1952年全面整修,凿东西两湖,堆土成山,栽花植树,辟为公园。园内慈悲庵,为元代古刹。1954年又从中南海移来云绘楼、清音阁两组古建筑,更添公园古雅清幽的景色。其后陆续开辟标本园和月季园,新建水谢、凉亭、石桥等。近年又在园中建成了以亭为主景的百亭园。

  【慈悲庵】

  旧称慈悲院。在陶然亭公园内。建于元代,清时曾几经修茸。庵为四合院式建筑,东、西、南、北诸殿各三间,南殿为前殿。内存辽寿昌五年(1099年)《慈智大德师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金天会九年(1131年)《观音甘露破地狱净法界真言幢》。陶然亭在庵内西侧。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琉璃厂】

  在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辽时为海王村。元明时曾设琉璃窑厂,因有“琉璃厂”之称。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解放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中国书店和文物商店的许多门市部如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过去,书家、名士如何绍基、陆润庠、康有为、华世奎、翁同龢、梁启超、沈尹默等都曾为书铺、文物店题写牌匾,后又有当代书家为萃文阁、悦雅堂、怕肪斋、振衰阁、温玉斋等商店题匾。名人书写的牌匾给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朴之感。1982年琉璃厂文化街整修重建。新建后的街道两旁,铺面店堂青砖灰瓦,砖雕彩绘古色古香,更具有浓厚的古代街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