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区





  【天坛】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大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十三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有壝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噮丘、祈北京市(29)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圆匠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哺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西墙上有两座门:北为祈谷坛门,南为乾隆十六年(1752年)增建的噮丘坛门。内坛墙共有六座门:析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回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的琉璃门。噮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噮丘坛、皇穹字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斋宫,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把性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破坏严重。1918年正式开放。现为天坛公园。

  【圜丘坛】

  在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大的地方,故又称祭大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壝墙(矮围墙)两重,内壝圆形,外壝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住三门根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两座只余遗迹),坛南有潘柴炉、痊坎、具服台等。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庞、神库、神厨、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皇穹宇】

  在天坛圜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天。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其正殿及东内配庑,共围于一圆墙之内,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回音壁。

  【回音壁】

  见“皇穹宇”。

  【祈年殿】

  在天坛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原名天地坛,坛上有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名大享殿,是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上檐用蓝色琉璃瓦,中层黄色,下层绿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今名,次年将三层檐改用蓝瓦。光绪十五年(1889年),殿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1970年重修。现有东西配殿各九间,配殿原各有后殿七间,乾隆十五年拆除。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殿座三层,每层围有石护栏,外有壝墙一重。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七十二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斋宫】

  在天坛西天门以南。是皇帝行祭礼时斋戒处。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一百六十三间。宫东向,正殿五间,红墙绿瓦,为拱券形砖石结构,俗称无梁殿。止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五间,东北隅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

  在大坛内坛墙西天门外以南。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机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称神乐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前殿五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两旁环绕转角廊庑各十九间,后院有显祐殿七间,左右配殿各三间。

  【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1958年下放在北京市。有植物、动物、古动物、古人类四个陈列室。植物陈列室通过众多的现代植物标本和古代植物化石,展示植物的主要类型和进化历程。动物陈列室通过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标本,再现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质变。古动物陈列室陈列着珍贵稀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介绍古脊惟动物的演变发展。人类陈列室则通过古人类学、人类学、解剖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和人与动物的骨胳、内脏等标本,说明人起源于动物这一利学论断。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而且是广大群众参观学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