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怀柔县密云县





  【长城一八达龄】

  在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千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长城全长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相互防御,后来燕、赵、秦三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东胡等民族的骚扰而筑起高大的城墙,是为长城起源。秦统一六国,以此为基础筑成一道连绵万里的长城,奠定了今天长城的规模。以后历代对长城继续修整使用,至明代,因北方仍有蒙古族的进攻,东北又有女真族崛起,为加强防御,将过去的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蜿蜒万余里,并沿城墙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八达岭附近的长城依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6—7米,宽4—5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墙体外壳。下部为条石台基,上砌砖墙及马道,墙身内部填满碎石和黄土。墙顶地面铺■方砖,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瞭望和射击。为了防御的需要,分别于山脊的高地、城墙的转角或险要处,筑堡垒式的城台。高大的称空心敌台,多建于冲要处,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和射洞,下层为空屋,可驻兵和贮存武器。低矮的称墙台,多建于平缓处,骑墙而筑或凸出墙外,其高度与城墙相等,台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长城至清代已逐渐失去防御的历史作用,由于长年受风雨侵袭及人为破坏而日渐荒废。解放后曾分期补修了八达岭关城城楼和南北各四个城台,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镇的城楼。

  【人达龄】

  见“长城一八达岭”。

  【詹天佑铜像】

  在北京延庆县青龙桥火车站。像雕塑精致,形象逼真,建于一高大的方形台基上。詹天佑(1861—1919)为我国铁路工程专家,1905—1909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对南口到八达岭一段山高峰险的艰巨工程,因地制宜采用“人”字形线路以减少工程数量,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凿全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提前两年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为纪念他的功绩,1919年在此修建詹天佑铜像,1982年新建詹天佑夫妇墓。

  【慕田峪长城】

  在北京怀柔县城北20公里处的山峦岭脊之上。这一带长城以军都山为屏障,是明代拱卫京师北门的重要防线,与居庸关、镇边城等关口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卫体系。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调戚继光任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都督兼蓟镇总兵,加强北方边防。他加厚城墙,增筑空心敌台,巩固了北方的防务。慕田峪长城和敌台即当时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墙高5—7米,顶部马道宽约4米;墙身两侧用条石垒砌,中间以乱石灰土堆填。顶部马道两侧均有城砖砌筑的垛墙,垛墙上有射孔。慕田峪一带因山势平缓,故敌台林立,最近距离不足50米。空心敌台高、宽一般均在12米左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室,上层建望亭。婉蜒曲折的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游弋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撞道口】

  在北京怀柔县黄花城西北。是长城上的通道隘口,城门内外分别有明代题刻的“撞道口”及“镇虏关”石额。

  【古北口长城】

  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势险要,自古为重要交通枢纽。春秋战国时燕国曾在燕山之北始筑长城。唐代曾设东军、北口二守提,五代时曾为战场,宋代时为使臣出辽必经之地,金代称留斡岭,贞祐二年(1214年)建铁门关,元代为大部至上都的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古北口城,名营城。城周长4里余,设东、北、南三门,城墙今依稀可见。古北口一带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横跨在潮河之上,下设三道水门,是长城建筑中不多见的胜景。

  【龙泉寺戚继光诗碑】

  在北京密云县。戚继光(1512—1587)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戍边时曾在密云石匣驻防。万历三年(1575年),游密云龙潭时,曾赋游龙潭七律一首,刻碑留龙泉寺中。

  顺义县通县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在北京顺义具焦庄户。抗日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军在村中挖掘地道,并和附近村庄沟通。地道纵横交错,全长11.5公里,内有瞭望孔、射击孔和翻板,并修有暗堡和炮楼,没有指挥所和休息室,构成一座能防能打的地下长城。出入口设于炕头、锅底、碾盘、牲口槽下或水井口等处。在地方武装和邻村民兵的配合下,利用地道曾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解放后建立纪念馆,举办斗争史展览,并开放部分地道干线供参观。

  【永通桥】

  在北京通县,横跨通惠河上。因距县城西八里,俗称八里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建。三孔石拱桥,南北向,全长50米,宽16米。桥两侧护栏雕饰精美,每侧望柱各三十三根,柱头雕石狮,桥头成以石兽,正中桥孔东西泊岸上雕镇水兽共四个,作伏踞状,形象生动。桥以东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详载自京师至通州筑路情形。

  【李卓吾墓】

  在北京通县。李卓吾(1527—1602)名蛰,号宏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焚书》、《藏书》等书,因反对封建札教和假道学,触犯朝廷,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致死。友人马经纶将他收葬在通县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1954年迁至城北大悲村,1983年又移至城北公园西畔。墓前立其好友焦竑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阴有詹轸光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书《李卓吾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