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
在北京房山县拒马河中上游。水从张坊进山,经六、七、八、九渡到此。这里河谷宽阔,流水潺潺,谷壁峭立,如刀削斧劈。两岸山石嶙峋,在晨雾中时隐时现,远淡近浓,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河旁小村,卵石砌墙,碎石铺路,前临河滩。背衬青山。每当夕阳西斜,青烟缕缕,奇峰翠峦,倒映河面,极富诗情画意,被誉为北国的桂林山水。
【万佛堂】
又名万佛龙泉宝殿在北京房山县磁家务南面山坡上。是一座明代无梁建筑。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正中雕释迎佛坐像,两侧雕分乘狮、象的文殊、普贤菩萨,前后还有天王、神人、侍佛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荐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之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万佛堂下有孔水洞,原为一岩溶洞穴,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于水中。洞附近小岗上有一座辽代华塔和一座元代砖塔,华塔上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探讨我国华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上方山】
在北京房山县南部,大房山支脉。主峰海拔880米。隋唐时已成佛教胜地,以后历代扩建修葺,成为规模巨大的房山佛教区之一和京郊游览地。山峦秀丽,古木参天,有云水洞、天柱峰等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古迹,分布于群山之间。兜率寺殿字巍峨,佛像庄严。云水洞钟乳遍布。酷似人兽神佛雕像。天柱峰陡峭险峻,至今无路可通,七十二庵因年久失修,多已残坏。
【云水洞】
在上方山兜率寺西约3公里。上方山著名风景之一。为南北向的石灰岩溶洞,纵深约600米,有七座洞厅组成。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错落变化,层出不穷。因景题名,传有一百二十景之多。洞口面南,全洞仅有一个出入口,天然光不能进入,进洞须仰仗火炬照明。1980年初,洞内筑水泥游径,并扩展洞口,装设照明彩灯,供人游览。
【中国猿人遗址】
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村。西北群山环抱,峰峦透迄,东南则沃壤千里,周口河婉蜒向南,村西并列着两座小山,因盛产中药尤骨而称龙骨山。山由奥陶纪石灰岩构成,高出河面70米,中国痕人遗骸及其文化的洞穴即在此。洞穴是中国猿人藏身和保存火种的地方。中国猿人也称北京猿人,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属更新世中期。第一个头盖骨于1929年12月由我国古车物学家裴文中发现,以后经多次大规模发掘,共挖出约25,000立方米土石,发现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人类化石有较完整的头盖骨五具、头骨碎片九块、面骨六块、下颌骨十五块、牙齿一百五十二个及断裂的股骨和腕骨等,分属四十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十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迹和烧石、烧骨的发现,证明中国猿人己有了控制火和制造工具的能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科学基地。
【周口店鱼化石产地】
在中国猿人遗址南约1.5公里。比河床高出约60米。是一处淡水鱼化石产地。为一澡盆状的袋状堆积,由黄色成层的细砂岩和红褐薄层粗砂及小砾石组成,鱼化石多产于中下部的细砂层中。1933年及解放后经多次发掘,共发现鱼化石二千余尾,分布稠密,有的重迭在一起,大部保留头、体、尾、鳍的原来形状,有的还保留着鳞片。品种有短头魜、席禔刺魜、云南魜和四川魜。前两种为绝灭种。后两种为现生种,是研究北京地质地理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山顶洞人遗址】
在周口店龙骨山上。洞内曾发现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分属七个不同个体,比中国猿人的体质有明显进步,能掌握人工取火及钻、磨、锯等技术,并具有美的观念。在死者身旁置放亦铁矿粉未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同时出上的还有石器二十五件以及骨器、装饰品等。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新洞人遗址】
在周口店龙骨山东南角,1973年发现,是一处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洞里发现牙齿一枚、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牙为成年个体左上牙,因多熟食,比中国猿人牙小,但比山顶洞人牙大、牙根也长。经科学测定,距今约十万年,介于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称新洞人。
【良乡多室佛塔】
俗称良乡塔。在北京房山县良乡城东北的燎石岗上。
建于辽代,平面八角形,高约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塔身第一层高大,正东南西北各辟券门,其余四面开直棂窗,檐下有隐作斗拱,有梯可登。四面原有佛龛,佛像已遭破坏。登塔可北望都城,南眺涿县。现为北京地区唯一的楼阁式塔。
【云居寺塔】
在北京房山县南尚乐水头村,距市中心75公里。寺依山而筑,坐西朝东,中路有五层院落,六进殿宇;南北两路有僧房客舍及行宫院落,两侧各有砖塔一座。为隋代幽州智泉寺僧静瑰所建,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炮火,现仅存一座北塔及其四隅的小石塔。静玩承其师慧思遗志,发愿刻造石经,从隋大业年间至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逝世,三十年间刻经不辍。云居寺东北方石经山有藏经洞,收藏所刻经板。静碗死后,历代有人续刻,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板四千一百九十五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板一万零八十二块。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现存北塔,叫舍利塔或罗汉塔高30米。塔身二层锥形顶,也是辽代所建,四角尚存四座唐代方形小石塔。云居寺及石经山附近,还保存有唐代、辽代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这些佛塔和石经板,都是研究中国书法和宗教史、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琉璃河商周遗址】
在北京房山县大石河左岸的旧城、刘李店、董家林、黄土坡、立教、庄头等村较高的台地上,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重点在董家林、黄土坡二地。经调查钻探和发掘,发现居住地、古城墙、墓葬区等遗迹,出上大批造型奇特美观的青铜器,其中大部分铸有铭文,有的还有“匽侯”字样,证实周初燕国的封地就在北京。是我国目前所存商周遗址中较重要,的一处。
【元上城遗址】
在北京城北3公里,地跨海淀、朝阳两区。是元代大都城遗留下的北部城墙(包括西城墙北端一段)残迹。最高处约6米,基底宽约15米,延续长约12公里。金贞祐三年(1215年)蒙古骑兵攻陷中都城,城毁于兵火。元至元三年(266年)世祖放弃中部,决定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新的都城。次年开始动工兴建,至元九年正式命名大部。以后陆续兴建大庙、社稷坛及其他官署衙门、寺庙,并在太液池西岸建隆福宫(皇太后正宫),至元二十一年大都城全部建成。至大无年(1308年)又在隆福宫西兴建兴圣宫(皇太子正宫)。元大部的基本规模,在世祖时即已定型。其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东西城墙和明清北京内城东西墙位置重合,北城墙及西城墙北段,即为残留的元土城遗址。大部城四面共有城门十一座(北面二门,其余各面各三门)。城角四隅设角楼,城墙为夯上板筑,占地50平方公里,周长28.6公里。城规模巨大,建筑华丽,当时即已闻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元大都城,将北城墙向内缩进3公里。永乐十四年(1416年)拆毁了大都宫城,重建了新宫城,即紫禁城。
【东南域角角楼】
在北京建国门南侧,北京火车站东南。地跨东城、崇文、朝阳三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明初修筑北京城垣时,在内城的四隅各建一座角楼(其他三座角楼已不存),楼平面成矩尺形,凸出于城墙转角处。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转角处正脊相交处饰以宝顶,内檐铺设楼板三层,有木楼梯相通。楼建于砖石台基上,内侧西北两面各开一门,通向城墙顶上,外侧两檐间和四面墙上辟有一百四十四个前窗(射孔)。它是北京旧城中仅存的一座角楼。
【北京地下铁道】
1965年始建。U69年7月正式通车。横贯北京城东西。东起北京火车站,沿古城墙根西行,经前门,出复兴门,过木梆河,芽八宝山,绕翠微山,直抵石景山麓的苹果园,营业里程24公里。全程设十六个站,由地面站厅和地下站厅组成,都用大理石铺砌,清雅大方。每个地下站厅建筑别具一格。地下铁路行驶电力机车车辆,双轨运行,最高时速80公里。车厢内装有空气调节器和通风设备。
【关沟七十二景】
在北京昌平县南口至延庆县八达岭之间的20公里山沟两侧。关沟一带两山屏列,一水经流。北魂郦道元《水经注》谓此“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十世纪后,关沟成为京师至塞外的通衢要道,车马骆驼不绝于途。人们把这里的山水名迹汇集成七十二景,其中有些是真实写照,有的则属附会传奇,且名称说法各异,也有地址不清,无从查考者。
【仙枕石】
在居庸关北,路旁沟坡上,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高约3米,面积约50平方米,石形似枕,俗呼仙人枕。石西面刻吕贲和书“仙枕”二字,旁刻一段记事曰,”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比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系由居庸关入援。廿二日虏败遁,甘三日班师,取道怀来郡,虎阳河。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石南有落款“太行散人”作的两首游八达岭诗。
【自凤冢】
在居庸关附近。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相传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微服出行至山西大同府,携酒家之女李风同归(京剧游龙戏凤》即写此事),行至居庸关,李凤暴卒,即葬于关西山上,冢北京市(63)成,上覆之上一夜尽白,俗称白墓。又名李凤姐坟。
【穆桂英点将台】
在居庸关附近,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为一方形大石,上面较为平坦,有斑痕类似足印,传为当年穆佳英点将处。关沟一带有关杨家将的传说,由来久远。早在明嘉靖年间修的县志里,就有“六郎城”的记述。关沟一带当时属辽的领域,既非宋朝边关,也非辽宋战场,杨家将中的人物,不可能到达。只是由于抗辽爱国英雄杨家将的业绩,为历代各族人民所传颂和怀念。因而传奇性地反映在关沟景物中。附近青龙桥和四桥村一带还有五郎庙、六郎影、六郎寨等,也属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白果树】
在四桥子材。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树身粗数围,枝丫参天,苍劲挺拔,相传植于唐代,距今已千年。白果树学名银杏,又称公孙树,雌雄异株,此树结果,为雌株。
【弹琴峡】
在三堡附近。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山崖侗口建小阁,崖石刻有“弹琴峡”三字。崖下清溪流于乱石之间,淙淙有声,空谷传音,声若弹琴。
【乌龟石】
在三堡附近公路右侧。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有巨石形似龟。相传从前这里有只乌龟从山上下来,搅海翻江,兴风作浪,被王母娘娘用金替钉住,乌龟化作巨石,金簪变为桑树。
【天险】
在八达岭居庸外镇东北公路旁的山岩上。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悬崖上刻有隶书“天险”二字元时曾屯军于此,称为“居庸北口”。由岭下视关城,若建瓶,若窥井。故古人云“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
【青龙倒吸水】
在八达岭“居庸外镇”关门外北侧山脚下。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这里山石呈灰黄色,独有一条青色岩石直通一孔泉池,宛如一条青龙倒吸泉水。
【望京石】
在八达岭居庸外镇关门外南侧。关沟七十二景之一。石长7米,宽2米,上刻“望京石”三字。天气晴朗时,站在石上朝东南顺关沟方向可遥望京城。群峰错峙,一线豁开,景色殊异,相传八国联军入侵,慈溶西逃时,路过此地曾立石上回望京师。
【岔道城】
在八达岭西约1.5公里。为砖石结构,呈不规则长方形。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筑。周约1公里,有东西二门(已毁),关沟至此分二岔道,一出延庆,一出怀来,昔为驼运冲途。明永乐年间常驻重兵,为八达岭之外藩前哨。《居庸志略》称:“八达岭为居庸之禁肌,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附近的烟墩也筑于此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