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临漳县磁县武安县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

  在河北涉县响堂铺村东南。这里群山起伏,山势陡急,邯(郸)长(治)公路从村前狭窄山沟蜿蜒而过,是军事上的险隘。1938年3月31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个团,在这里一举歼灭日本侵略军一○八师团三百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八十多辆,缴获大量辎重武器,进而光复涉县城。这一战斗的胜利,对开辟和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起了很大作用。碑为青石砌成。碑身高11米,座高1米,上书“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九大字,下有碑文,四周有石柱石栏环绕。形制质朴,庄严宏伟。

  【蜗皇宫】

  俗称奶奶顶。在河北涉县城西北14.5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此山西汉时名中皇山,后称唐王山。据县志载:“唐王峧,后唐庄宗伐梁时曾过此,因名。山下有北齐离宫。传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并在山麓开三石室,内刻诸尊像。及天保未,又遣官往竹林寺取经函勒之岩壁”。山脚有停骖宫、广生官,山腰有蜗皇宫,为奶奶顶的主要建筑,从山脚沿十八盘路可达。宫筑于高台石拱券上,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高达20余米。前有拜殿,山壁凿有”拴马鼻”八个,以铁链拴住楼后壁,俗传楼内人满,铁链即紧绷,因有吊庙之称。钟鼓楼、迎爽楼、梳妆楼、灵官亭等分筑于两侧。琉璃瓦顶,画栋雕梁,雄伟壮观,犹如玉宇琼楼,嵌于断壁之上。阁内有石洞,原供我国古代神话中女神蜗皇圣母像。山壁阴刻《法华经》,高达4米,残宽12.85米;《深密解脱经》高4.52米,宽7.05米。字体工整,挺拔秀丽,与响堂寺石窟刻经洞字体相似。北齐石窟内石佛已残破。石碑刻“古中皇山”四大字。此外,还有三孔石券山门、皮疡庙及碑碣等。在山崖上,有明万历年间“天造地设之境”的大字石刻。

  【邺城遗址】

  在河北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遗址。

  分南北两城,据载,北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魏文侯都此。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于其西北隅筑三台,名铜雀、金凤、冰井。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东魏、北齐均以邺城为国都。后赵建武帝石虎在此厂筑宫室,相传以纹石为墙,金作往、银作槛、珠作帘、玉作壁,并在铜雀台东北建九座宫殿,名九华官。征调男女民夫十六万人,车万辆,营造华林苑。南城为东魏高欢所建,北齐扩建后,规模宏大,豪华富丽,有阊阖门、太极殿、昭阳殿、修文殿、偃武殿、圣寿堂、玳瑁楼、镜殿、宝殿等,门窗以金银为饰,椽伏斗栱用沉香木制作,胡桃汕浸瓦,丁香粉涂壁。以玉为石,浮雕奇禽异兽等。城西有仙都苑,苑中有五岳、“五海”,殿阁嵯峨,上凌霄汉。北海有密作室,以大船载负,安激轮于室下,室内有卞制乐人,激轮转动,木人俯仰进退,演奏乐曲,有的木人还会向佛像行礼烧香。遗址现大部湮没,地面尚存铜雀、金凤两合遗迹。

  【铜雀台】

  在河北临漳县三台村。为三国时曹魏所筑三台之一。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筑此台,高十丈,殿字百余间。台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合作赋,有“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后赵建武帝石虎,筑五层楼于台上,高50米,并置铜雀于楼顶,高5米,舒翼若飞。又掘两井,井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内贮珍宝、食品。北齐天保年间,征发工匠三十万人大修三台。元末筑永宁寺于台上。台大部于明末为漳河冲毁,现存残址。经实测,南北长60米,东西宽20米,高5米。历代名人题咏甚多,仅《临漳县志》即著录诗文六十五篇。

  【兰陵王碑】

  一名兰陵忠武王高肃碑,又称兰陵忠武王高长恭碑。在河北磁旦刘庄村东。《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称东魏高盛碑、高■碑、北齐高肃碑为“磁州三高”。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高肃,一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能怔善战,英勇无比,屡建奇功。军中将士作《兰陵王入阵曲》颂之,后为太尉。碑身为青石,龟趺座。碑额宽1.25米,高1.14米,厚0.33米;碑身宽1.20米,高2.27米,厚0.33米;龟座宽1.60米,高0.80米,长2.60米。碑额六龙蟠结,龙口衔碑,正中篆额题:“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十六字。碑两面隶书阴文,建有碑亭。亭北为兰陵王墓,俗称七十二疑家之一的尖冢。

  【舍利塔】

  在河北武安县城东门里。十三层,高40米,平面呈八角形,全部砖砌。一至二层较高,以上逐层递减。各层东、南、西、北辟拱券门。出檐较短,檐上覆盖筒、板瓦,檐下有砖砌斗栱,各层斗栱朵数及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筑平座,二层四面有假窗。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一八角形实体,内外层之间有回廊环绕,拾级而上可达十一层。各层塔心柱体有佛龛,供佛像,此塔造型玲珑,外观挺秀。据文献载,塔始建于北宋,历代均加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