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县涿县定兴县安新县





  【皇甫寺塔】

  在河北涞水县李皇甫村东南约之公里。塔建于金大定年间。平面为八角形,直径3米,十三层实心,高约15米,塔身上下大致相等,收分很小。塔基之上第一层有南向券门,内有券顶形彩绘佛龛。塔刹上丰下锐,小巧别致。据《畿辅通志》载,原为金代皇甫寺内之塔。今寺已圮,仅存此塔。

  【清怡贤亲王墓】

  又名十三王爷坟。在河北涞水县东营房村西1公里处。据《清史稿》载,怡贤亲王名允祥,清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时封怡亲王,因治理京■水利有功,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帝为之辍朝三日,命配享太庙、遂建陵墓于此,占地面积达600余亩。早岁墓地建筑甚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屡遭破坏,现仅存石牌楼、神道碑、华表和五孔石桥等。石牌楼有二座:一为七楼四柱牌楼,高10米,长25米,柱础和枋梁皆有雕刻图案,工艺精湛;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长25米,气势壮丽。神道碑高5米,宽1.4米,碑上有用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墓园三面环山,茂林丰草,景色清幽。

  【云居寺塔】

  在河北涿县城内东北隅。有砖塔两座,南北遥峙。南为智度寺塔,北为云居寺塔。北塔八角六层,一反佛塔用奇数的惯例而采用偶数。第一层干座下的间柱式样和壶门式裙版、人物、垫栱版等均系辽代之作。每面分为三间,因每层向上递减,斗栱式样随亦变化,不拘一格。如当心间补间铺作,自第一层至第四层用四十五度斜栱,第五层用普通华栱,第六层用六十度斜栱。第五层华栱两侧空档,则自柱头铺作,另出斜栱填补之。斗栱结构与辽代木建筑多有相符。塔内中央有巨大的砖制中心柱,内设阶梯直达上层。外面有走廊环绕。此塔建造年代无确实记载,但据金正隆五年(1160年)云居寺重修释迹佛舍利塔碑记载,塔为辽大安八年(1092年)所建。南塔为八角五层,结构与北塔相同,唯各层斗栱不如前塔富于变化。因二塔造型优美,颇具盛名,文人学士题咏甚多。清人杨衔《云居寺双塔诗》有“金鸦开翅维摩官,画出白塔檀云中,七盘银赢倚碧字,天外绰约双芙蓉”之句。

  【智度寺塔】

  见“云居寺塔”。

  【义慈惠石柱】

  又名北齐石柱。在河北定兴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住村。

  柱身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刻铭,柱上有“大齐太宁二年”题记。高7米,分柱身与石屋两部分,往身与石屋之间垫一长方形石盖板,盖板底面刻莲瓣、圆环、古钱及花果等纹饰。盖板上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石雕小屋,石屋为单檐庞殿顶,刻有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等,前后当心间刻佛像,两次间刻窗根,似一座三间殿宇模型,是研究我国隋唐以前建筑形制的实物资料。柱身上部为方形,下部为四方略切四棱,成八角形,由四块浅棕色石灰石累叠而成,下为覆莲柱础。柱身刻石柱颂,约三千余言,记叙了“杜葛之乱”及义葬、义食和兴建石柱经过。据《魏书》记载,自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起义军转战于幽州、燕州、殷州、冀州、相州之间,所向披靡,达四年之久。定兴一带是起义军与封建统治者作战之地。石柱实为起义失败后,人民收拾义军残骸合葬一处建立的纪念碑。初为木质,后官府易木为石,并于柱上刻《石柱颂》。虽为官府歌功颂德,但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史实,对研究南北朝史,特别是农民革命战争史皆有参考价值。

  【慈云阁】

  原名大悲阁。在河北定兴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后改今名。据县志记载,元大德年间龙兴寺住持僧宝德,因旧大悲阁毁于兵乱,发愿重建,大德十年落成。龙兴寺原有前、中、后三部,现仅存中部之阁。阁坐北朝南,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4米,平面近于方形,高约13米,重檐歇山布瓦顶,上下皆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檐下有斗栱承托,工艺精巧,彩绘华丽,宏伟壮观,保存着元代建筑风格。明御史李荩有碑记。

  【白洋淀】

  在河北安新县。距保定市45公里。水域三百余平方公里,有大小淀泊九十二个,是华北一个大型天然淡水湖。原为九河(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金线河、府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和萍河)之汇合点,现又将南拒马河引入。淀内沟渠纵横,绿洲星罗棋布,田园交错,盛产鱼虾、芦苇,尤以圆鱼和桂花鱼闻名。白洋淀不仅景色秀丽,物产丰富,而且具有革命传统。1926年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1938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雁翎队”,是著名的水上抗日游击队。以穷苦猎户、渔民为骨干,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以雁翎为标志,活跃于水上,用落后的武器打击现代化武装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