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塔】
又名料敌塔。在河北定县城内。据文献载,北宋时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取经,得舍利于归。真宗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下诏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历时五十五年,故流传有“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因当时定州地处前沿,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料敌塔(或瞭敌塔)。塔建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十一层,高84米,是国内最高的砖塔。外河北省(113)观挺拔秀丽,各层直径和高度的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外部涂白色,各层东、南、西、北皆辟门。第一层较高,上施腰檐平座,其上各层仅有腰檐。塔顶雕饰忍冬草覆钵,上为铁制承露盘及青铜塔刹。塔分内外两层,其间有游廊环绕,层间有砖阶可直达顶层。第二、三层游廊顶部天花由雕花砖砌成,并以彩色相饰,极为精美。塔内两壁有壁龛,龛内原有壁画、塑像,各层回廊壁上,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甚多。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河北阜平县城南17.5公里城南庄镇东的山坡下。北靠苍山主峰。院落坐北朝南,共有三排二十一间北方农家式平房,面积1.715.2平方米。前排九间为作战处、电话室和作战室。中排八间为警卫室,参谋长、秘书办公室和会议室,后排四间为司令员聂荣臻和副司令员肖克的办公室和寝室。晋察冀军区于1937年11月在山西省五台县创建后,不久即迁至阜平南湾等处,1947年10月迁至城南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成功地组织了黄土岭、陈庄等歼灭战,并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期间,组织了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由陕北经山西抵达城南庄,曾在司令部短暂驻留。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迁往乎山县,不久,即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新中国成立后,对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进行了保护和维修,1972年还在旧址前修建了展览室。
【六郎碑】
在河北唐县倒马关城西3公里马圈山上。后人为纪念宋将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杨延昭(958—1014)并州(今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遂城(今河北徐水县境内)一带抗击辽兵,因功授莫州刺史。后辽兵再度入侵,杨延昭伏锐兵于羊山(今徐水县西20公里)之西,大败辽兵,俘其主将。旋升保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草桥关)副都部署。碑坐北向南,汉白玉砌,高1.18米,宽0.6米,厚0.7米,呈长方形,线雕云朵花边,碑额抹角线雕云纹图案,碑文楷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九字,下署“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沈俊书,正德十五年岁次庚辰春三月吉旦”。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
【阁院禅林寺】
又名阁院寺,俗称大寺。在河北涞源县城内西北隅。寺内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为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阁。左右有配房,前有钟楼,今已圮。文殊殿为主体建筑,又名大雄宝殿,单檐,歇山式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略呈长方形。殿建于高0.75米的砖台上,前有月台,台上东西有古松两株。殿外檐装各种球文格扇门,形制古朴。殿内两壁有壁画,原有骑狮文殊像一座,亦已毁圯。寺内有铁钟一口,高1.60米,口径1.35米,为辽天庆四年(1114年)物。据县志、碑刻及题记等资料考证,寺始建于东汉,唐代重建,辽代大加修缮,现仍保留辽代建筑特点。天王殿及藏经阁均为以后增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