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嘉定县川沙县





  【马桥古文化遗址】

  在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镇东俞塘村。1960年发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已发掘了2.000余平方米。遗址有三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上层为晚期几何印纹陶文化,出土印纹硬陶坛、罐、碗、壶和原始瓷器,属春秋战国年代:中层为早期印纹陶遗存”属商优。丁层迭压着典型的良诸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文化遗存下面还有一条贝壳沙带,说明遗址所在地是古代海岸,古书上称为“冈身”。遗址的发现,将上海一带的历史上推了二千多年,对研究上海地区成陆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邹容墓】

  在上海市上海县华泾镇西。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到上海,著述《革命军》,号召推翻清皇上海市(279)朝,建立共和国。1903年苏报案发生,被租界巡捕房拘捕,后死于狱中,年仅二十一岁。当时有义士刘三收其遗骸,葬于华径镇刘宅旁的空地上。1924年,修墓立碑。1981年重建。墓区占地1亩余,坐北朝南,中间是一座高2.4米的塔形墓标,上书“邹容之墓”四字。墓标后为圆状墓,高2.36米,直径2.48米。墓后有章太炎所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墓碑。墓碑后是石屏,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石亭。东边石亭内矗立着一座高近3米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石刻,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丹书。四周遍植松柏,庄严肃穆。

  【黄道婆墓】

  在上海市上海县东湾村。古称乌泥径。元代江南种棉纺织技术较落后。农村妇女黄道婆(约1245—?)年青时流落海南岛,后向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年老回到故乡,将技术传授给家乡农民,并改革弹棉、纺车等工具。工久松江府所属各县农户,从事纺织者日多,所产之布,驰名南北,有“衣被天下”之称。黄道婆去世时,当地农民感位共葬。为纪念她,江南很多地方为之建词。近百年来,墓成荒上冢1956年重修,1985年再修复。

  【南翔寺砖塔】

  在上海嘉定南翔镇大街。南朝梁天监年间,传说此地农民主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伫立石上,有僧人扬言是佛地仙迹,四出募化建寺,竣工后,两鹤向南飞翔而不复返,遂命名为南翔寺。南宋绍定年间改名云翔寺。寺早毁,唯山门前东西相峙之双塔仍存。为仿木结构砖塔,七级八角形,每层均有壶门、直棂窗、平座等。根据塔的形制结构推断,塔系五代至北宋初年所建。

  【时池】

  在上海嘉定县嘉定镇清河路。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围攻嘉定县城,进士侯峒曾、黄淳耀率领义勇军守城,作战十余日,城破,侯峒曾奔至家中后园叶池,与两子投水而死。1962年在叶池原址立碑纪念。

  【吉猗园】

  原名猗园。在上海嘉定县南翔镇。明嘉靖万历年间镇人闵士籍所建,有逸野堂、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小云兜、戏鹅池、浮筠阁诸景。园中山石花木为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布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园归叶锦,重葺并扩充,改名古猗园。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大部分园景毁于炮火,仅存南厅、不系舟和部分假山。1959年重建,将原有27亩园基扩充至90亩,恢复部分旧景,并修复补阙亭。此亭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地人士为不忘东北国土沦陷,造方亭一座独缺东北角,今则成为历史遗迹。近年来,又增建湖心亭、九曲桥、长廊、梅花厅等。为上海市郊游胜地。

  【南翔寺经幢】

  在古猗园内。原在南翔寺大雄宝殿前。两幢东西相峙。

  寺毁后长期弃于路旁,1959年移至古猗园,立于南厅和微声阁前。两幢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动工,乾符二年(875年)竣工,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重修,元元统二年(1334年)因幢身经文模糊重镌。幢高8米许,各有二十余级,幢身六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各级刻有莲瓣、卷云、力土、天王、狮子等。

  【汇龙潭】

  在上海嘉定县嘉定镇南大街孔庙前。原为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北杨树浜五条河道的交汇处。南面原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堆迭的上山应奎山。万历十六年(1588年)凿潭后,土山四面环水,当地人称为“五龙抢珠”。沿潭筑石栏,望柱上端雕镂七十二只小石狮,姿态各不相同。潭东南有奎星亭,又名潭影阁,双层楼台,映入水中,景色优美。1976年开始向东拓地辟为园林,园名汇龙潭。迭石栽树,筑亭架桥,有荷花池、石亭、石塔、百鸟朝凤台、凌云亭等景物。1981年又扩地20余亩,增建鸳鸯厅、缀华堂、翠篁阁、波影亭、翥云峰、万佛塔等景。

  【法华塔】

  又名金沙塔。在上海嘉定县嘉定镇练祁塘南岸。塔下为登龙桥和大街,踞旧城中心,周围市廛林立,一塔高峙,为城镇面貌增色。南宋开禧年间建造,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方形七级,砖木结构,梯道以石级砌于砖身内。明万历年间,腰檐平座俱毁,仅存底层,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清末又渐残缺,1919年修理时,改用水泥钢骨砌出平座栏干,遂失古塔原貌。

  【秋霞圃】

  在上海嘉定县嘉定镇东大街。明代园林。正德、嘉靖年间尚书龚弘建于住宅旁。明末此园辗转易主,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建为城隍庙后园,成为官僚地主祭神、宴客、游乐之所。后又多次遭到破坏。园中池上草堂、四面厅、屏山堂、丛桂轩、舟而不游轩等建筑,均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所建。全园布局以水池居中心,池南假山以土带石,山坳曲径,林木参天,临池构曲岸石矶,别具风格。北部黄石假山,有洞壑峭壁之胜,结构浑成。池南亭轩小厅多隐于山石花墙间,池北厅堂则较显露,造园艺术独特。

  【陶庵留碧】

  在上海嘉定县城中路上海科技大学内。原西林庵旧址。清顺治二年(1645年)请兵围攻嘉定城,进士侯崛曾、黄淳耀等组织义勇军守城。城破后,淳耀与弟渊耀奔往西林庵,写了“宏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兄弟同时自缢,口喷鲜血于壁。淳耀字陶庵,故后世将此处称为“陶庵留碧”。西林庵早毁,1962年在废址上立碑碑为吴玉章题“陶庵留碧”四字,并书《重题陶庵留碧有感》诗一首镌于碑阴。

  【嘉定孔庙】

  在上海嘉定县嘉定镇南大街。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初称文宣王庙。淳祐年间改建,元、明、清多次扩建,为江南各县文庙建筑规模较大的一所。主要殿堂坊表均保存完好,有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及泮池、石桥、门前三坊等。大成殿宏敞轩昂,梁架部分仍保存明代结构。解放前孔庙长期为米厂使用,1958年整修复原,设县博物馆,陈列历史文物。书画等。东庑后壁间,改建碑廊一座,有本县碑碣、石刻、墓志等八十七方。

  【太平天国烈士墓】

  在上海川沙县高桥镇西北三里屯粮巷。1862年1月太平军第二次进军上海,占领了奉贤、金山、南汇、川沙后,又攻克高桥。高桥是上海的咽喉,中外反动派感到不安。于是华尔的洋枪队和英法侵略军乘炮舰扑向高桥。太平军建立堡垒、炮台约五、六十处,猛烈抗击侵略军和清军。侵略军竞纵火焚烧高桥镇,包围太平军,太平军迫于形势遂向南转移。在高桥之役中,太平军牺牲战士甚众,葬在屯粮巷。1954年经过勘查,整理墓地,并立“太平天国烈士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