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崇明县





  【兴圣教寺塔】

  即松江方塔。在上海松江县城东。寺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宁、元祐年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形制结构,因袭唐代砖塔,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洪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后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干、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干等。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现周围辟为古典园林。

  【四林塔】

  在上海松江县中山西路西塔弄。原有庆云桥。南宋咸淳年间在桥西建接待院,后改名西林禅院,有崇恩宝塔,俗称西林塔。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与兴圣教寺塔东西相峙,点缀了古城松江的风光,此塔砖木结构,七级八角,梯道以石级砌在砖身内,至今尚为完整。木构部分为明、清时重建,由于年久失修,仅存围廊和砖身。

  【护珠塔】

  在上海松江县天马山中峰。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建于圆智教寺后。砖木结构,七级八角,高18.82米。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烧去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等亦残缺。以后又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拆砖觅宝,底层砖身之西半角被拆去大半。今塔侧向东南,倾斜度约6°53',宛如斜塔,但历二百余年,至今犹屹立于山上。

  【李塔】

  在上海松江县李塔汇镇。原有延寿院,今毁,仅存一塔。相传为唐太宗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砖木结构,七级方形。底层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砖上亦有捐款人名。残存木结构如斗拱等,均为清式,砖身则与宋塔相似。

  【秀道者塔】

  在上海松江县余山。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潮音庵有道者名秀,结庐于山簏,亲自参与造塔。塔成后引火自焚,故以秀道者为塔名。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角,仅存砖身,较小余山上翠竹幽篁,林木深秀,多寺院及亭园。清同治三年(1864年)法国天主教会购买山地,拆去寺庙,改建圣母堂。旧有园亭,亦多荒废,唯此塔耸立,尚存古意。

  【松江明刻照壁】

  在上海松江县城东,原府城隍庙大门前。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庙在抗日战争时毁于炮火,今仅存照壁,与兴圣教寺塔近在咫尺,现划入方塔园中。照壁面阔三间,中间高4.75米、阔6.10米的壁面上,为巨幅雕刻,以一怪兽为主体,鹿角、狮尾、牛蹄、龙鳞,足踏元宝、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摇钱树、灵芝等,皆人间财宝。传说此兽名“■”,贪婪无比,任何东西都要吞食,后来在海边看到旭日,妄想吞吃,结果淹死海中。砖刻线条遭劲细致,画面生动,内容丰富,耐人玩味。

  【松江唐经幢】

  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中山中路雷锋小学内。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现存二十一级,高9.3米。幢身八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并有题记。其余各级,如托座、束腰、华盖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宝珠、卷云、力士、天王、菩萨、供养人及盘龙、蹲狮等。全幢高大,形体美观,雕刻细腻,线条洗练圆熟,人兽以至花卉,均有丰满之感,尚具盛唐风格。

  【松郡九峰】

  在上海松江县西北平畴绿野间,屹立着一群小山丘,其中库公山、凤凰山、薛山、余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有“松郡九峰”之称。唐、宋时,九峰三泖,为江南名胜。元、明以后,九峰上海市(283)上有寺庙、亭台,山下有园林,罗列为十景。浑公山最小,传说是秦代亢桑子隐居处,凤凰山形如延颈舒翼的凤鸟,薛山在唐代有薛道约隐居。又名玉屏山。余山为九峰之冠,有东西两山,西余山海拔80余米,翠竹幽篁,笋有兰香,又名兰笋山。辰山又名神山,传说元代有道人彭素云居此。天马山最大,山上多寺院,有烧香山之称,如今成为种药养鹿之处。机山相传为晋代文学家陆机所居,山下有平原村,均称陆机遗迹。横云山则为陆云所居,山上多峭壁,故有联云嶂、丽秋壁之景,旁边有赭色小山,有“小赤壁”之称。小昆山传说古代产玉,山形如覆盆,有“婉娈昆冈”之景。

  【松江清真寺】

  又称真教寺。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缸甏行。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永乐年间重修和扩建。主体部分仍为原来的结构,有邦克楼、礼拜殿、浴室、教长室和窑殿等。其中邦克楼和窑殿全系砖结构,重檐十字脊,内室以叠涩组成穹形圆顶,为阿拉伯“拱拜尔”式建筑。礼拜殿面阔三间,结构为明代厅堂形式,柱础月梁均有明代特征。为上海地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

  在上海松江县小昆山北荡湾村。父子均为南明抗清领导人物。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后,夏允彝在松江起兵,失败,投水自杀。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从军,父死后继续组织义军,参加太湖吴易起兵,又告失败。后被捕,解往南京,不屈被杀,年仅十七岁。完淳自幼善诗赋,传世作有《南冠草》、《夏完淳集》等。夏氏父子墓前有墓道,后有托山,流水环绕。1956年重修,1961年陈毅题写墓碑。

  【醉白池】

  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西南。清顺治年间工部主事顾大申建,园林布局以池水为主,环池三面皆曲廊亭树,晴雨均可凭栏赏景。醉白池之名取于苏东坡《醉白堂记》。谓宋代宰相韩畸慕唐诗人白居易晚年以饮酒咏诗为乐而筑醉白堂。顾大申擅绘画,善诗文,亦慕白居易之乐而以“醉白”为池、园名。嘉庆二年(1797年)改为育婴堂。解放后,恢复园林。1959年修复开放,并扩充面积至90亩。国内多樟、女贞、桂等古树。池南廊间壁上,有《云间邦彦图》石刻,镌明、清松江府属各县乡贤名士百亲人之画像,刻画甚工。1983年又增建赏鹿厅、玉兰院等。

  【华严塔】

  又称松隐塔。在上海金山县松隐镇东北。元代创建松隐禅院,有寺僧书写华严经八十一卷,募款造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工,经四年建成。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50米。虽历经沧桑,仍巍峨屹立。

  【万寿塔】

  在上海青浦县青浦镇南。清乾隆八年(1743年)地方官吏奏清减赋轻徭,得到皇帝批准。当地地主士绅得益不小,表示感恩,为皇帝祝寿,募款造塔。在县城南门外大盈浦内涨滩上辟万寿塔院,建塔七层,方形,砖木结构,为上海地区佛塔中最晚的一座。光绪九年(1883年)遭火灾,烧去塔心木和各层楼板,现虽存砖身,但颇有古意。

  【曲水园】

  原名灵园。在上海青浦县青浦镇东北隅,临大盈浦。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园中有三十六景。南部凝和堂、花神祠等皆敞厅,前有花墙深院,古本交柯,恬静安适。中部以荷花池为中心,临池有迎曦亭、小濠梁、恍对飞来榭,西有喜雨桥、得月轩等。北面的假山连绵起伏,磴道曲折,奇峰异石,洞壑幽深。山上有三层之景周阁,又称九峰一览,可眺望余山、天马山等松郡九峰。山后还有镜心庐、九曲廊等。1927年拓充,改名中山公园。今仍保存古园风貌,复名曲水园。

  【放生桥】

  在上海青浦县朱家角镇东。跨于漕港上,是上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全长70.8米,宽5.8米,五孔联拱。元代建慈门寺于漕港南岸,明隆庆五年(1571年),寺僧性潮募款造桥,并规定桥下里许只能放生鱼鳖,不能撒网捕鱼,故名放生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桥圮,寺僧又募银一万一千两重建。朱家角镇旧有十景,其中“井带长虹”即指此桥。

  【青龙塔】

  又名吉云禅寺塔。在上海青浦县,距旧青浦镇约1公里许。

  唐宋时系对外贸易港口,海舶辐揍,商贾云集,市廛繁盛,有小杭州之称,寺庙亦多。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建报德寺,长庆元年(821年)改名隆福寺时建塔,北宋庆历年间重建。砖木结构,七级八角,今仅存砖身,系宋代结构。南宋后期,青龙江堙塞,镇亦衰落,留此一塔,堪作见证。

  【泖塔】

  在上海青浦县沈巷镇西南泖口,屹立在泖河中的小洲上。古为泖湖中心,唐宋时为江南水乡胜景,泛舟游湖者甚多。明代以后,淤涨成田。唐乾符年间有僧人如海在湖中心筑2亩许之台基,建泖塔于上,并凿井建亭,名澄照塔院。泖塔砖木结构,五层方形,造型工整简明,具有唐代风格。当年湖面广袤,来往船只,均以此塔作标志。此处河面宽阔,波光掩映,古塔玲珑,景色颇佳。

  【淀山湖】

  又名薛淀湖。在上海青浦县西,距市区50公里。湖呈葫芦形,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约2米。同黄浦江、吴淞江相通。水产丰富。古代曾是陆地,秦汉时沉陷为湖。湖中原有淀山,湖名即源于此。淀山上有三姑祠、普光王寺、鳌峰塔等景物。南宋后,因在湖畔围田,湖面渐小,今淀山已在湖东2公里的陆地上。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蒙,富有江南水乡风光。1979年起,兴建以仿古建筑为主的风景区,按《红楼梦》意境构筑“大观园”,其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和鸿禧堂等均照书中格局建筑。还搜集各地奇花异卉、古树秀竹二十多万株,构成梅林春深、群芳争艳、金雪飘香等风景点,梅花、杜鹃、海棠、垂桃、金桂、银桂等花应季而开。从1982年起陆续开放。连同湖东的大型游泳场、划船区等一起,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游览风景区。

  【崧泽古文化遗址】

  在上海青浦县崧泽村。1958年发现。有三层文化遗存,上层是晚期几何纹陶文化,时代相当于西周。中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群,因在太湖流域同类文化中,是一处典型遗存,故被称为崧泽文化。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上海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距今六千年左右,出土的籼稻和粳稻谷粒,对研究我国古代水稻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普济桥】

  俗称圣堂桥或紫石桥。在上海青浦县金泽镇。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建。弧形单拱石桥。石呈紫色,桥长26.7米,桥面宽2.75米,单孔跨径10.5米。此桥基本上保留宋代特征和结构,力江南小型宋桥实例。

  【唐一岑墓】

  在上海崇明县蟠龙镇。十六世纪中叶,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劫掠,长江口的崇明岛也受害甚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犯县城,知县唐一岑率领军民御敌。不久倭寇又来夜袭,因有奸细开启城门,唐一岑仓卒应战,在巷战中手刃数寇,激励军民,驱敌出城,而唐不幸战死。初葬于平洋沙旧城西南,后因海水侵蚀,清初移葬于蟠龙镇。四百年来,曾多次整修墓地。

  【黄浦江】

  在上海市。源出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河面宽约400米。下游江阔水深,是重要的交通运输要道,又称黄龙浦,明代后传战国楚令尹春申君黄歇曾开凿黄浦,又有黄歇浦、春申江、申江等别称。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之黄浦江。黄浦亦为上海名胜,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全长2.730米,主道1.300米,高4.40米,行车道宽7.07米。上游之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公路桥全长1.860米,宽12米,铁路桥连引桥长达3.048米,桥墩高28米,为黄浦江上第一桥,颇为壮观。在外滩码头有专船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