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宁寺塔】
又称文峰塔。在河南安阳市城内西北隅。平面呈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高38.65米。塔身下有莲瓣装饰的基座。第一层塔身较高,其门窗、倚柱等处浮雕盘龙、二尤戏珠、花卉、卷云等图案,每面额枋下均有浮雕画,内容为佛像和佛传故事。每层檐下用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栱承托,有的补间斗洪做成斜拱,以增强艺术效果。檐上部用筒板瓦覆盖。塔身内有盘旋梯道,可直登塔顶,鸟瞰全城。塔顶平台上有高约10米的喇嘛塔一座,作为塔刹。较罕见。根据塔身造型、内部结构和檐下斗栱的特点分析,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时期,其砖雕画像、图案和门窗装饰等可能为明代增建。
【相州昼锦堂记碑】
在河南安阳市城内韩琦庙内。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欧阳修撰文,蔡襄书。邵必题额。碑文系欧阳修为韩琦所建昼锦堂写的一篇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字体为正楷,端重沉着。书者蔡襄为北宋书法家,工书,学虞世南、颜真卿,自成一体。所书《相州昼锦堂记》,据董逌在《广川书跋》中说:“每字作一纸,择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连成碑形,当时谓之百衲本。”此碑在各家金石古籍中均有著录。
【袁世凯墓】
俗称袁林。在河南安阳市恒河北岸。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佯军阀首领,曾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后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1915年12月宣布复辟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北洋军闷政府按其遗嘱,费时两年,耗银一百五十多万两,占地两百余亩,在此修建莹墓,墓系中西建筑形式的结合体。南端的望柱高大,雕刻精细的花纹和图案,苍龙猛虎栩栩如生,长尾猿猴轻盈灵巧,还有五彩雉鸡及日月星辰、山水等自然景象。望住北面有五对文武石像及石狮、石马、石虎,两行石雕仪仗中间是一座碑楼,内有巨大的赑质背负着墓碑。再北是陵院大门,进门正中是大殿,两侧有配殿,全部建筑均仿清代风格,红墙绿瓦,交相辉映,房梁彩绘,别具匠心。过大殿,就是大墓台基,前有三门,中间为一铁门,并挂有墓徽,其花纹图案与望柱相近。门内即是三层高台大墓,全用钢筋水泥浇铸。整个陵区树木间植,林荫茂密,石刻、建筑成群。
【殷墟】
在河南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北蒙,亦称“殷”。直到帝辛(纣)亡国,共历二百七十三年。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后又从中考释出殷王名溢十亲人,从而证实此地即文献中记载的殷墟。解放前在此进行过十五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的陵墓,出土十多万片甲骨刻辞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怖有夔龙纹和饕餮纹,通高1.33米,重达875公斤,为世界罕见的重器。解放后在此进行大规模勘查与发掘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武官村大墓和祭祀坑、妇好墓及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遗址等,并出上数千片甲骨刻辞。现建有殷墟陈列室,展出大量殷代文物供参观。
【小南海原始洞穴】
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南15公里北楼页山东麓。东南临恒河河道。甫北群山对峙,峰峦起伏,海拔197米。1960年4月试掘,洞顶早已塌陷,堆积共分五层,除第一层外,其余四层均有数量不等的遗物和动物化石。石器有石核、敲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具有同样特征。石片较小,角多在110°左右。比较规鳖的石片,多有使用痕迹。砾石器不多,石片器最为丰富。动物化石主要有犀牛、鸵鸟蛋、狗、野驴、羚羊等,洞穴内还遗留有灰烬,说明当时已普遍用火。这处洞穴距今约有一两万年,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间相同,已接近现代人,并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具有初步的审美观念。
【永和桥】
在河南安阳县东20公里永和集西隅,横跨洹河故道。始建于北宋,明弘治六年(1493年)重修。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9.5米,宽6.8米,桥面弧长31.5米,现高8米。全桥用青石构筑,造型庄重,雄浑古朴。拱桥曲线缓和,系用肩形石砌成。中间大拱宽7米,两则桥墩上镌有高浮雕龙头,双爪各攥一火焰宝珠,作镇守洹河之势。两头拱宽约4.5米,分别雕刻卷叶、蔓草、盘尤和卧虎等曰案。整个石刻刀工粗犷,线条苍劲。桥面栏板长2米,宽1.3米,厚0.2米,并用28根柱相衔接,两端由抱鼓石摆成八字形,望柱顶端雕有蹲狮和仙桃。
【西门豹大夫祠碑】
在河南安阳县丰乐镇西门豹祠内。碑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马需撰文,楷书,工整疏朗,秀劲挺拔。碑文记述魏文侯派西门豹出任邺令及治邺事迹。西门豹治邺时,革除巫觋为河伯娶妇的陋俗,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纪念西门豹业绩,曾建柯祟祀,立碑记功。祠始建时日不详,宋代曾重建。因年久失修,祠圮碑存。
【灵泉寺石窟】
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一百零六宙,南峰西北侧为六十四窟,共一百七十窟。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六百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是这处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生动飘洒。窟的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七尊,每壁十四。门的内壁刻有二十四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石窟多为浅窟,内雕各种塔刹(为隋唐以来历代名僧的灰身塔)和殿字。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
【珍珠泉】
在河南安阳县城西20公里的水冶镇西。水面13.000多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有三个主泉。泉水清澈,涌如串串珍珠,故名。相传北宋名将韩琦领兵西征经此,兵马于渴无水,韩琦气急,一剑人地,泉水随剑涌出,故又名宝剑泉。又传韩琦的战马咆哮嘶鸣,一蹄踏陷,清泉涌出,又成一泉,名马蹄泉。另一泉形如卧龙,故称卧龙泉。三泉周围有九条土岭,宛如九龙相依,因有九龙三泉之称。湖水周围建有石栏,可凭栏观鱼。湖中筑小亭,亭旁有古柏,其中两株地面相距五尺,而在四尺高处合为一株,有如门洞,游人可通,与珍珠泉合称“柏门珠沼”。珍珠泉周围还有狮、象、猴等石雕。
【修定寺塔】
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35公里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毁于清末。塔建于唐代,方形单层,现仅存塔身,残高9.5米。四外壁由不”同类型的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铺首、宝象、侍女、飞天、胡人、童子、天马、猛狮、花卉、彩带等七十二种图案。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逼真。南壁设券门,门洞亦用浮雕砖砌成。半圆形石质门额上为三世佛造像龛,雕刻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像九尊,佛像背后有火焰纹背光,具有盛唐的艺术风格。造像下有庸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草书题记。石质门框遍刻牡丹图案等。塔外壁的浮雕砖与内层砖用样卯相套和犬牙交错的砌筑方法连接,使整个塔身浑如一体。此塔造型优美壮丽,砖雕精巧雅致,是唐代砖刻艺术的珍品。
【大伾山】
又名黎山。在河南浚县城东南。山上有道观佛寺、亭合楼阁一百余间,石雕题记三百余处。山势巍峨,松柏苍郁,秀丽幽静。东麓的天宁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刻的《准敕不停废碑记》,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寺后一躯石佛坐像,高达27米,北魏时曾建楼保护,后毁于兵火,明代重建。此楼共分三层,有木梯可登,因佛高于楼,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的佳话。大石佛附近有著名的唐代《大伾山铭》摩崖题记及藏经阁、丰泽庙、龙洞、吕袒洞、禹玉庙、阳明书院、壶天道院等胜迹。
【大赉店遗址】
在河南浚县城西37公里的大赉店村南淇河东岸。是一处仰韶、龙山至商代的古文化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稍高于周围地面。西端和北端为断崖,高出淇河河底18米,东部和南部地势较平坦,中部有甫北向两子通道,把遗址自然分成三块。1932年5月首次发掘。遗址上层出上较多黑灰色细泥磨光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多种。中层有陶鬲、杯形器、鬼脸式鼎足、黑底磨光的平底斝及篮纹和方格纹带耳罐等。下层皆为红色细泥磨光彩陶,质地坚硬,有陶钵、小口尖底瓶、夹砂红陶鼎等。显示了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迭压关系比较清楚的特点。遗址还发现坐北朝南、中间有灶面的圆形自灰面房基。石器、骨器和蚌器也有出上。
【恩荣坊】
在河南浚县城西25公里的卫贤镇南大街。石构建筑。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为明代赐进上第承德郎主事孟楠所建。高宽皆10米,为四住三间五楼式建筑。往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狮十只,姿态各异;顶为歇山式,并雕出脊兽、瓦件等。楼檐平板仿丁刻有方形大斗,出云头状华洪承托;平板枋的上部雕二龙戏珠和火球图案,下部刻仰莲。平板枋下的龙凤板革额枋等构件上雕有竹林七贤、八仙庆寿、一门三进士等图案和“龙章宠锡”四个大字及创建年代。其中“竹林七贤”图案刻有书童、林木等,并雕出风雨晴雪等天气变化,描绘了这些文人四季的生活情况。石坊的两次间雕有天神下界、青竹牡丹、绿荷红莲等类图案,刻工亦很精细。石坊顶端正脊上原有四柱三间三楼小石坊,已倾。
【浮丘山】
在河南浚县城南1公里处。山有迭峰三层,突出于原,若舟漂浮,故名。山上松柏苍郁,幽径曲回,山石壁立,景色秀丽。千佛寺坐落在浮丘山西北部。寺内有千佛洞,为佛教石窟,开凿于“山中之山”的孤峰西侧,有唐至明代的石刻造像九百六十余尊。千佛寺南为道教建筑碧霞宫,后改圣母庙。刨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宫内现存殿字八十余间。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巽宫楼和坤宫楼,山门后的石拱桥纵跨莲池,两旁有四帅殿和钟鼓楼。二门后面是正殿,殿顶色彩瑰丽,殿内雕粱画栋,殿基石栏槽美。正殿后为寝官,重檐歇山,高大雄伟,两厢配楼,左右对称,构成结构谨严的寝官楼院。浚县博物馆设此,展出历史文物和古代石刻及塔、幢等艺术珍品。
【千佛洞】
在浮丘山西北端。洞内外雕刻有唐至明代的造像九百六十余尊,故名。第一窟平面为椭圆形,高2.45米,穹窿顶,后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头部早毁。佛腿盘曲端坐,左臂下垂放于膝上,身披通肩大衣,衣纹流畅,佛座的束腰上下雕仰召莲瓣。佛之背光为人焰形,内雕小佛五十余尊。左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跌坐于仰莲座上,面形略长而丰满,高螺髻,火焰背光,内雕飞天及带莲座小佛。在窟之四壁上雕有许多小龛。有“大唐永隆元年”、“永隆二年”、“大唐开耀二年”的铭记。第二窟平面略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大部分遭残损。洞口的力士像较完好,姿态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