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兴山县





  【长阳人造址】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堰下钟家湾附近,关老山南坡。海拔约1.300米,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推动物等化石。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约十余万年,故定名为“长阳人”。洞穴处于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峦起伏,怪石嵯岈,三五村舍,疏林掩荫,半隐于山墺之中,别具情趣。

  【王虚洞】

  在湖北秭归县香溪镇东2公里许的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唐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门右行,下石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全洞共3,600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气候宜人,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虎、仙人、鸟兽;垂于洞顶者状如旗幡、宝盖、宫灯,千态万状,绚丽多姿。壁间垂一巨型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10余米,尤为绝异。据记载,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陆游均曾游此。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等撰《游玉虚洞记》碑刻。

  【屈原祠】

  一名清烈公祠。在湖北种归县城东1.5公里,长江北岸向家坪。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因楚国政治腐败,秦兵入侵,攻破郢都,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遂名“屈沱”。祠系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圮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1978年迁至今地复建,计有山门、大殿、左右配房等建筑。山门为牌楼式,高14米,四柱三楼,正中门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字样,面墙泥塑,彩画人物故事,一如旧制。大殿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明代木构建筑手法设计,崇台高耸,翠瓦飞檐,宏丽壮观。殿后有屈大夫墓,系后世营建之衣冠军,墓前之石坊、门阙、均系清道光年间原物。背依崇岭,前临大江,远眺江南五老、芙蓉诸峰,如笔架连峙,似碧莲待放,天然景物绝佳。每逢端午佳节,五彩龙舟,竞渡江心,锣鼓喧大,歌声如潮,游人如织,别有一番盛况。

  【屈原故里】

  旧名乐平里,俗称落脚坪。在湖北秭归县城东北30公里的屈坪。是一个山间小盆地,有屈坪河与响鼓溪在此汇注。东面伏虎山,雄奇壮丽,西临王寨山,白崖千寻,南望九岭头,烟云弥漫,北倚天他山,剑指蓝天,峰峦钟灵,清溪毓秀。相传屈原诞生于此。故又名三闾乡。至今尚存有屈原庙、读书洞、吟诗台、照面井等遗址。坪前立有石碑一通,上书“楚三闾大夫屈原故乡乐平里”十二字。

  【屈原庙】

  在屈原故里香炉坪。原为祀屈原之姐的女媭庙,后因并把屈原始改今名。相传为屈原旧宅所在。庙建于唐元和年间,历代屡有废兴,清代重修,1980年翻修,为民居建筑形式,阔三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素朴古雅,内立新塑屈原像。香炉坪为一秀美的台地,平面呈新月形。两测突起而中部低洼,远看宛如香炉,因名。其下临响鼓溪,清流含碧;后倚王寨山,佳木葱茏;坪上丘垅迭绿,修竹耸翠,其东有三峰突立,环拱月形台地,号称“三星棒月”,景色奇秀。

  【读书洞】

  在屈原故里响鼓溪左岸,距香炉坪约1.5公里。相传为屈原少年时读书之处。洞口高约2米,上负陡崖,藤萝垂挂,洞室幽曲,凉气袭人。旁有耳洞,可另通洞外。洞中原有石凳、石桌、石几及汉白玉雕的笔筒、水盂等物,现已不存。四周景色俊美,环境静谧,西侧响鼓崖,陡峭如削,崖上圆形石台,传为屈原吟诗之处,名吟诗台,南面响鼓溪,凭高急泻,凌空飞跃,落入棺潭,状如银珠迸雪,声若战鼓急催,紧扣游人心弦。

  【照面井】

  在屈原故里香炉坪东面伏虎山西坡,相传为屈原幼年与其姐女媭偕同照影梳洗之处,并云屈原得此山山神之助,借金镐亲手掘砌而成。井台傍崖甃砌,井口浑圆,四周围以石雕栏杆:井水清澈,碧透如镜,水味甘美,清洌爽人,其旁古树二株,枝叶茂密,形如伞盖,笼罩井台。树侧有清成丰十年(1860年)所立石碑,上刻“照面井”三个字体遒劲的大字,并有小字注明:此系屈公遗井,以后切勿荒秽,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三闾阁坛弟子同修。山中桐林油绿翠亮,袖树青中透黄,乌柏片片,红云冉冉,景色艳而。

  【白羊寨】

  在湖北兴山县城西北23公里。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来亨坚持抗清斗争的重要遗址。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曾在这里与罗汝才台兵。清顺治八年(1651年)李来亨以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建帅府于七连坪,后据守此寨,并联合“夔东十三家”各路农民军,转战于川东、鄂西一带。大小百余战屡败清军,坚持斗争达十三年之久。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六日因被清军围困,弹尽粮绝,李来亨举火焚寨,壮烈牺牲。现在山上还存有行宫、营地、炮台、练兵场、七步半哨卡和粮仓等遗迹及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的“圣帝行宫之碑”。四周岩壁陡峻,关隘森严,营寨故垒,犹依稀可辨当年风貌。

  【昭君故里】

  在湖北兴山县城南郊宝坪村。王昭君,名嫱,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和好作出了贡献。她生长的宝坪村,又名昭君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桐林云涌,香溪回环。唐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附近尚存有昭君寨、昭君井、妃台山、昭君台、梳妆台、珍珠潭、望月楼等遗迹。

  【昭君井】

  又名楠木井。在昭君故里附近。井水清澈碧绿,四季不竭,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井台瓷石筑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见,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传此井为昭君当年汲水之处。传说原先此井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玉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后昭君之母忽梦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因此扬名。此井水温冬季可达30℃,夏凉如冰,用以冲泡昭君付出产的白鹤茶,清香可口,人称龙泉茶,深受游人喜爱。

  【昭君台】

  在昭君故里对面妃台山。相传是昭君幼年抬柴劳作之处,入宫前她留念家乡,登山回眺,因以“妃台”名山。昭君入宫后,乡人“筑台而望”,至今犹存台基遗迹。据记载,汉时在此立有昭君祠,唐建有昭君院,宋立有昭君故里碑,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曾重修昭君院,清光绪十年(1884年)秋,在此重立昭君故里碑,如今碑文尚存。解放后,重修了昭君亭、昭君坊和昭君故里碑,建筑风格古朴雄健,登台四望,山峦重迭,云蒸霞蔚,满坡桃李柑橘,拥翠堆金,台前溪水澄澈,宛如碧罗绶带,飘曳于九曲峡谷之间,风物峻秀清丽。

  【珍珠潭】

  在昭君故里附近回水沱。香溪至此突然急转南流,河底复有清泉涌出,形成回水深潭。据说昭君入京应选,临别故乡时,曾在此河岸伫立沉思,眷恋乡土,离情辘辘。行前临潭照影,挹泉涤妆,将头上颗颗珍珠撒落潭中,从此“珍珠潭”闻名于世。清人乔守中《珍珠潭》诗:“澄澈在中央,潭深夜有光;明妃留胜迹,此地涤新妆。月色三秋白,溪流万古香。”当晴日斜照,潭水金波闪烁,五色缤纷;每投石潭底,则水花飞溅,如串串珍珠,跳跃水面。待至秋高气爽,月白风情之夜,岚光月影倒映潭中,故有“珠潭秋月”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