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





  【西湖】

  原称丰湖。在广东惠州城西。原只有丰、鳄二湖,后湖水盈溢,逐步增平湖、菱湖、南湖。五湖一脉相通,由北迤南约6公里,东西有4公里,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北通东江,西南群山耸迭,东接市区。东晋初曾建有龙兴寺,唐改名开元寺。宋人余靖有描述此湖的最早佳句:“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地方官陈偁经营下,湖水灌溉面积达数百顷,收苇藕蒲鱼之利,因而得丰湖之名。绍圣元年(1094年)文学家苏拭携妾王朝云、子苏过,滴居惠州三年,留下朝云墓、六如亭以及苏拭助款修筑的苏堤、西新桥、东新桥等遗迹;还有苏拭手迹与宋、明、清名人题咏的摩崖石刻。湖内洲渚交错,沿着竹岸杨堤,可见掩映着的红棉水榭、百花洲、点翠洲。泗洲塔、九曲桥等景物,猢边山影,倒入水中,烟云聚散,深具曲折变幻之妙。

  【点翠洲】

  在西湖平湖中。由苏堤经九曲桥可达。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洲上建有孤屿亭,明代建为点翠洲亭,亦即风亭。南山环翠,风景似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明代孔少娥诗云:“西湖西子两相传,湖面偏宜点翠洲”。后为纪念辛亥革命“马鞍之役”所牺牲烈士,于1913年在此洲上建“留丹亭”,亭树红墙绿瓦,朱柱屹立,四周古树苍翠,碧波荡漾,故人们称之为”留丹点翠”,是西湖一景,现辟为文物陈列馆。亭西有批杷洲。另有二桥可通孤山与芳华洲。

  【百花洲】

  在西湖明月湾附近,与长桥相接。明正德年间甘公亮为惠州太守时,在洲上建落霞榭,分莳繁卉,时人称为“花墩”,清初尚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在旧址上建镜芙轩,江逢辰等名人集此赋诗,仍称之为落霞旧址。“江上花开,洲前水流”,赢得不少骚人墨客题咏。清梁鼎芬有忆西湖杂诗曰,“花墩花墩白青红,蝴蝶双双扑晓风”。春时花发,香播西湖,令人心旷神怡。后人为此冠以百花洲美名。落霞榭屡经修建,临四壁窗户眺望,可尽览湖光山色。

  【泗洲塔】

  在西湖西山。又名玉塔,为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代,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滴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写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玉塔微澜”遂被誉为惠州西湖一景。塔外为七层,内十三层,砖木结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毁,万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塔。光绪初年,雷破塔顶一角,长了一株榕树,丘逢甲诗云:“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榕”。解放后修复,增建了步级扶梯,登临塔顶,可眺惠州全景。

  【大圣塔】

  见“泗洲塔”。

  【朝云墓】

  在西湖孤山。朝云姓王,字子霞,浙江钱塘人。苏轼妾,随苏谪居惠州,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病故,年三十四岁。葬于栖禅寺东南松林中。墓由僧人筑亭覆盖,名为六如亭。朝云生前学书法,亦学佛,识大意,临终时诵金刚经四句谒而殁。清道光名士林兆龙为之写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亭称六如。当年栖禅寺已不复存。墓于宋时己毁,历代均有重修。今墓,亭在解放后亦经两次修建。墓旁增设碑廊,保存了苏东坡九方遗墨。

  【六如亭】

  见“朝云墓”。

  【飞鹅岭】

  在西湖的南湖北部。西连螺山,三面环水,山势如鹅张翼。

  传说仙人乘木鹅至此而成岭,因而惠州有鹅城之称。素为兵家争夺要地,故惠州古来就有天堑美名。孙中山、周恩来先后于1923年、1925年登临岭上指挥作战。现尚有战壕与机枪掩体等遗迹,供游人参观游览。

  【望江亭】

  原名望野亭。在广东惠州市中山公国高处。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建,1959年大修。亭临汪而立,有参天古榕与凤凰树掩映。夏日江风习习,落红遍地。冬日阳光煦煦,树影斑驳。1925年10月,以黄埔军校革命师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军,在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及其他领导人率领下讨伐军阀陈炯明,攻克了号称天堑的惠州古城。10月16日上午在此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下午召开攻克惠州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均以此亭为主席台,亭前为会场。人们到此,常缅怀革命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