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县大邑县





  【文君井】

  在四川邛崃县城内。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今邛崃县)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合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文君井庭园十余亩,井旁不远处有琴台,台前有月池、假山,园林别具一格。“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这副悬于琴台的对联,写出了文君井园内的景色。

  【石塔】

  在四川邛崃县西外石塔寺,距城约45公里。石塔寺宋代名大悲院,明正统年间重修,今已荒废。石塔犹巍然立于寺前,外观十三级。两重须弥基座,束腰,每三个壶门,内有阴刻花卉,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雕刻佳品。座上为回廊,四面用十二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如亭翼然。塔身方形,中段微凸,呈梭形,卓然挺立,形制甚奇。四面有长方形佛龛,龛楣题匾“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等字。南龛匾额题“大宋壬辰乾道八年仲秋兴建石塔僧安静记”。题记确切记载此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

  【石笋山石刻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大同乡石笋山。造像分布在高约30—50余米,长约120余米的悬岩上,计三十三龛、窟,大小造像一千余躯。据造像题甩载,开凿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为邛崃石刻造像最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佛传故事、净土变、释迦、无量诸佛、天王、力士、飞天、舞乐等。四、六龛净土变,为石刻艺术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花鸟等,造像百余,布于楼阁桥池间,在紧密复杂的场面中,仍感觉有宽阔的境界。十四龛阿弥陀佛坐像通高8.3米,两侧观音和大势至的面相与身饰缨珞,具有唐代艺术盛期的瑰丽气象。三十二龛释迦两侧的胁侍文殊、普贤所乘青狮、大象,为石刻圆雕,质感极强。三、八龛的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是此间密宗石刻的代表作。二十五龛的浮雕飞天、簿乐,供养人等,都是石刻艺术佳作。

  【兴贤塔】

  在四川邛崃县城东南25公里观音场内丁字口处。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是一个字库。塔座北向南,密檐式,六方形,通高16.5米。此塔花卉周身,陶砖到顶,绚丽夺目,雄壮而坚。第一层为束腰须弥座。下部之各方圭脚处,均雕花卉,正面两侧有青狮白象。中部束腰处,东西南三方刻碑文,正面是土地堂,内土地神像,横额为“彰善堂”。土地堂上面是字库,两侧为六根莲花瓣吊檐,其间之排坊上精雕八仙。上部的五个塘子处嵌有隋唐演义彩雕,斗栱和角神相互衬托。第二层正中为仓颉殿,背面是文昌官。栏额各方嵌有二十四孝。第三层为塔身,中为兴贤塔,背为观音阁。塔刹以覆盆和相轮均是陶制。此塔各部匀称,制作精美,是研究古陶瓷的实物。

  【花置寺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7公里许原花置寺庙基前,寺已废,现造像坐落在水库山上。据碑记,始造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共七龛,最大为立佛像,高4.2米,右手持物,左手举胸前,着双领下垂外衣,面容丰腴,神态慈祥。另两龛为千佛龛,是两组庞大的浮雕小佛。右龛小佛二十一排。每排四十五尊,计小佛九百四十五尊;左龛二十排,每排四十尊,小佛八百尊。两龛共有小佛一千七百四十五尊。小佛均跃坐莲台,神态庄严。两龛间有石台造像,雕刻甚精,惜已残缺。

  【大邑地主庄园】

  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场口。是解放前大地主刘文彩的宅园。修建于1928—1942年。占地70余亩,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分老公馆、新公馆两处。庄园四周风火墙高达两丈余。当年刘文彩在这里每霸占一户农民的房产土地,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有著名泥塑艺术《收租院》。

  【收租院泥塑】

  在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以刘文彩庄园收租院为现场,用连续组雕形式塑造与真人大小相同的一百十四个泥塑人物群像。塑像内容依次分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怒火七组。通过农民交租这一主题,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每组有相对的独立性。塑像生动,真实感人。1965年创制。

  【药师崖石刻】

  在四川大邑县城西15公里斜源场、三坝场、新场交界处的风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故又名后崖。其地孤峰突起,石径悬空,邖水环绕于前,群山罗拜于后,自唐以来有奇绍之称。药师崖因主龛刻像为药师古佛而得名,始刻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其后五代、宋、元、明都曾增刻,明嘉靖年间,大部进行改装,所以具有明代石刻的风格。石刻全长150米,共十五龛,造像一千余尊。药师佛造像位于石刻正中,坐于莲花合上,通高54米。火焰纹背光,体态丰满,面部慈祥。龛顶有两个彩绘浮雕飞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除佛像外,还有风俗人情、民间故事、生产生活场面。这里风景秀丽,山势奇绝,文人题咏亦多。

  【鹤鸣山】

  又名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城北15公里。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这里为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自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教以来,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立了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维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现存仅有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米芾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宋陆游《夜宿鹄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有清乾隆年刻双龙浮雕。历代墨客文人留题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