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丹棱县夹江县青神县





  【自崖三洞】

  在四川乐山市北5公里。洞名白云、朝霞、清风。朝霞又名蕴真洞,亦称治易洞,传为宋逸民程公里注《易》处。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永嘉陈谦题“程公洞”三字刻于清风、朝霞商洞间,嘉定十五年(1222年)诗人张方来游,惜其剥蚀,重书,刻于白云洞口。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题咏者甚多。洞下有小溪环流,名竹溪,碧水浓荫,景色清幽。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台流处。大佛为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故又名凌云大佛。《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约九十年时间;上覆十三层重楼,名大像阁,易名天宁阁,明末圮毁。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遁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上可置一圆桌,赤脚上可围坐百亲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右侧有凌云崖九曲栈道沿崖迂回而下,可达江上。俗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

  【乐山岩墓】

  在四川乐山市郊柿子湾、麻浩、萧坝、蕴真侗、车子等地。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在今四川流行的一种墓葬,前人称为“蛮子洞”。四川岩墓以乐山市为最多。岩墓依天然岩石凿成,宽敞如室”高低参错,高的难以攀登,低的埋藏地下,大的深约90余米,小的约6米。有的岩墓中还保留着题字,萧坝台子洞象鼻嘴墓中有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三月十日墓表,和尚冲墓壁上刻有东汉建和年间墓表,其他墓中也有类似题刻。墓内外浮雕,题村丰富多样。有停车话别图、将进酒图:孙叔敖故事图、老莱子娱亲图、荆轲刺秦王图、力士调弓图、猿乐及熊乐图、牧马图、车骑图等。雕刻古朴劲健,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鸟尤寺】

  在四川乐山市东1公里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府河(即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上。乌尤山与凌云山相连,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凿开,故又名离堆。山上有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改今名。今寺内天王殿、弥勒殿、如来殿、大雄殿,系明、清建筑“大雄殿内释迎牟尼、文殊、普贤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镌而成,全身镀金,高约3米。寺中有尔雅台,传为汉犍为郡郭舍人注释《尔雅》处。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住”四大字,字径5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

  【尔雅台】

  在乌尤寺内。相传尔雅台是汉代郭合人注释《尔雅》的地方。郭舍人所注《尔雅》虽早已失传,但在晋人郭璞注释中可见。北宋诗人苏辙《初发嘉州》诗亦有“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辩虫鱼,尔雅细分缕”之语。后人因筑尔雅台,以为纪念。明袁于让知嘉州时,再修尔雅台,树碑作记。

  【灵宝塔】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为砖筑、方形十二层空心密檐式,高约40米。下层特高,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内实为五层,有通光小孔,每层设佛室,有石刻佛像。自塔门人,可通塔顶,俯瞰嘉州景色,丹山碧水,尽收眼底。塔以灵宝峰得名,凌云山有九峰,灵宝峰最奇,峰以塔取胜。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文投万马奔;光相姿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是对此地景色的真实写照。

  【郭沫若旧居】

  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侧房间,是郭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茶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儿。旧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离堆】

  即四川乐山市东岸乌尤山,与凌云山并列。当沫水、青衣江、岷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舟行极险。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治水,在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今麻浩口处),凿一衢道,以分水势,绕乌尤山而下,再与岷江汇流,以利航行。乌尤山又名青衣山,孤峰卓立,山环水抱,后称青衣岛,今乌尤寺山门尚有“青衣别岛”题额。乌尤山因形如犀牛,昔称鸟牛,宋黄庭坚始更今名。清张船山诗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山上多楼台殿字,绿瓦红墙,掩映其间,景色佳丽。

  【凌云寺】

  又名大佛寺。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的栖鸾峰上,与大佛相邻。创建于唐代,后废。今寺为明、清所建,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殿、藏经楼、东坡亭、竟秀亭等。建筑雄伟,地势开阔。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之誉。是古今游览胜地。苏轼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岩壁石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题字,清晰可见,其上有解放后修复的苏东坡载酒亭。凌云寺右侧有灵宝塔,与嘉州城隔河相望。

  【麻浩崖墓】

  在四川乐山市郊1公里麻浩湾。为一座东汉崖墓。墓室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室组成。深29.93米,最宽处10.9米,最高处2.8米。第二穴墓道口右边门柱上刻“武阳椽”,左刻“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入内门框上左刻“邓景达冢”,皆为阴文,字大20厘米,均汉隶,雄劲奔放。墓内石刻图像丰富,墓门刻有飞檐、瓦当、斗栱。墓门楣上左右各刻一羊,同列的还有浮雕人像三个,左墓门飞檐上刻一虎、豹形动物。享堂三方都刻有檐、瓦当,瓦当数十,花纹雕刻精细,式样不同。享堂壁上凿浮雕图像有《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等。墓道口外门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高37厘米,结跏跌坐,头为高肉髻,佩顶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执一襟带状物,身躯突出额枋,是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崖墓图像雕刻精美,出上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嘉州小三峡】

  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岷江上。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全长8公里。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路出川的交通孔道。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风光绮丽。峡内两壁水面以下多岩壑,盛产江团,素为嘉州名肴。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有“影入平羌江水流”句,即此。平羌峡南口东岸有小镇,名板桥溪,唐称青溪驿,系历代邑宰迎送大僚上司处,杜甫有《宿青溪驿怀张员外十兄》诗。板桥溪下游约5公里西岸的锦江山麓名荔枝湾,盛产荔枝。味美闻名于世。清李调元《自题荔校图》诗云“一生饱识岭南妹,不及嘉州色味殊”。

  【龙鹄山道教造像】

  在四川丹棱县城北5公里。其半山有道教造像数十龛,为唐开元年间女道士成元为营建,造像风格多受佛教影响,除“汉武帝望山祀年”等故事外,多仿佛教设像制度。造像最大者99厘米,共数百尊。造像间有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玲书成炼师松柏铭一通。其上题刻“龙鹄山”三字,传为宋孝宗亲笔,今龙字已剥落。

  【夹江千佛岩】

  在四川夹江县城西北3公里青衣江畔。两岸山势近逼,形若峡口。石刻分布在悬崖峭壁上,共一百五十余龛。最突出的有净土变龛、毗沙门天王龛、弥勒坐佛龛、维摩变龛和观音像龛等。弥勒坐佛龛最大,高2.7米,造型精美,比例适度。毗沙门天王龛,浮雕及后壁羽人,均具独特风格。左右两壁各浮雕三层,每层隔云朵,镌骑马武士、护法诸天、三头八臂神骑怪兽及骑马射箭等。内容丰富,雕刻细致生动。净上变龛,在两米见方龛内,镌二百七十余尊各种形象人物,华美严谨。石刻年代可考者,有唐开元、咸通、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等题记。

  【杨公阙】

  又名二杨阙。在四川夹江县东南双碑村,距县城约10公里。

  一为杨宗阙,一为杨畅闭。阙身以五块石垒成,高5.07米,宽1.33米。两闭相距12.9米。《蜀中广记》载:杨宗阙正面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现尚可辨识“汉、故、益、杨、府、君、讳、宗、字、仲、墓”等字。杨畅阙正面隶书“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十五字。阙面龙虎图案及斗栱等已风化,仅可辨其梗略。

  【金像寺石刻】

  在四川夹江县城西北5公里之千佛山。寺已毁,寺后山上的摩岩造像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石窟五龛六十余尊佛像,造像有三世佛、文殊、普贤、千手观音、罗汉、力士、云童等。第二龛除正中千手观音外,上下两排刻佛像二十六尊,窟门左右并列金刚、力士,观音全身着金,众佛拱卫,布局紧凑。第四龛高5米,宽6米,正中刻三世佛,旁刻文殊、普贤,正中像后刻四大天王。观音造像前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培修记事碎一通。千佛山,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中崖】

  在四川青神县城南10公里的岷江东岸,又名慈老崖、玉泉崖、中崖寺、灵岩寺、牛头寺。传为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道场,创建于唐,又名景德院,因在中崖山故改称中崖寺。分上、中、下三寺,上中二寺已毁,现仅存下寺。下寺后倚高崖;面对岷江,近瞰江流,远眺峨眉,风景秀丽。岩下有唤鱼潭,又称唤鱼池,苏轼手书“唤鱼池”三字横镌于崖上。下岩有伏虎台、穿云洞、玉泉崖、流杯池。中崖有唐、宋、明石塔、石坊、千手观音、罗汉等两千多尊。上寺一大尖石上刻楷书“中崖”两个大字,有许多名人题咏。这里石笋三峰奇雄,不易攀登。“灵崖石笋”为青神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