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翰墨描绘无形画 丹青谱写有形诗

作者:李 怡




  明代郑汝美《题西湖景》:
  西湖胜景出尘寰,此日披图一破颜。
  勒马呼童沽绿酒,移舟随意看青山。
  苏公堤在人争仰,逋叟梅开鹤自还。
  试问南朝多少寺,莓苔烟雨总奇观。[13]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它就像一篇优美的游记,以细腻的笔调对西湖沿岸风光进行描绘,而这一切,无不由图画触发而展开,无不是自然美景与画境、诗境的巧妙融合。诗作为即兴之作,轻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更配以美妙的韵致,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面前展现出一幕湖光山色的画图,使人不禁心生爱慕,顿生快意。
  明代张靖之题沈周《湖山画》:
  山通城郭水通岐,晴日登临雨日思。
  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
  荡漾黄金湖上景,留连白发画中诗。
  直须倒景穷玄赏,欲借孤山放鹤骑。[14]
  前四句概括叙述了西湖的周边环境,美景甚多,令人心醉。后四句写情,诗人静心领略大自然的空灵之美,追求一种超脱世俗、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全诗可谓所见、所想、所叹一览无余,并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烘托出描述自然美的画作对人精神产生的巨大感染力量。
  明代吕中立所题王蒙《湖山清晓图》,诗人的心灵沉浸在湖山之间,心与景遇,人的恬淡与景的清幽达到了微妙的契合,便以诗歌的工词妙语,描绘出西湖清丽的早晨:
  湖光山色远相连,正是韶华淑景天。
  紫燕微茫冲晓雾,渔舟依约带晴烟。
  优游树底寻兰若,萧散山前俯碧盢。
  却忆西湖歌舞地,千家院落起秋千。[15]
  全诗细腻雅致,形神毕肖。在作者笔下,画境从文字间生动地再现,无论“湖光”“山色”还是“紫燕”“晓雾”“渔舟”“晴烟”,都是那般惹人喜爱,最后落笔于“歌舞地”“起秋千”,更使欢快的场景跃然纸上。
  明代王偁题马远《西湖小景图》:
  天际蛾眉淡欲消,楼台染出衬层霄。
  玉箫吹彻鸾飞去,人在西湖第几桥?芽[16]
  这首诗对一时一物吟咏,即诗人选取了太阳西沉、晚霞满天的场景进行描写;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即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竟忘却自己身在何处。在这里,凝练、典雅、韵味悠长的诗歌变成了一幅无形的画,而生动、具体的诗歌描写对象绘画,却变成了一首有形的诗!
  明代杨彝题钱选《霅溪翁山居图》诗云:
  门前野水可通渔,云里草楼方著书。
  好山谁临北苑画,断桥我忆西湖居。
  尘埃自着鸥鹭外,霜露正当鸿雁初。
  为报秋风摇落早,梅花消息近何如。[17]
  通过西湖景物的描绘,道出了深秋的落寞,全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虽然无一处写人,无一处叙情,但诗的气氛与场景的描写却与诗人的情感和谐一致,即以平易的景物来抒发作者坦白明净的心境。
  在表现手法上,这类西湖题画诗借山水林泉的外在形象表现诗人心中的理想,无独有偶,历代画家也把“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作为追求山水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因而,“缘物随情”“情景交融”是二者在追寻自然王国中的共通点,这也是诗人画家在题画诗中所流露出的浪漫主义倾向的美学特征。可以说,此类西湖题画诗巧妙地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技巧熔于一炉,一方面在诗中自觉创造画的意境,往往以精妙的构思、鲜活的形象、诱人的意趣,引人联想,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另一方面,诗又被“画”化,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的相互交融,使画中充溢着耐人寻味的诗意,诗中又闪动着美妙的画境。所谓,诗中有画而不拈于画,诗传画意而不囿于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兴画境各臻其致。
  
  三、题咏寓情之境
  
  题画诗是诗人观画之后有感而书,往往在叙景、抒情之上赋予更深的思想内涵,即缘情而起,寄寓作者某种情怀。题画诗的寄托,往往不是“托物言志”,而是“托画寄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画意引出寄托之意,要求诗人在题画诗中,必须处理好画中景与心中情的微妙关系,以达到“物”、“我”相融,妙合无间的理想境界;另一种是以画为媒介或根本与画意无太大关系,题画而不言画,往往直抒胸臆,壮怀激烈,感情澎湃,令人动容。明代西湖题画诗前一种类型较为常见,其并不刻意再现画中景象,而是间接或直接地抒情言志,借题生发,开出议论。这种弦外之音,意外之旨,既有家国之爱,又有个人之叹,欣赏者如若自己去体会、去品味,将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明代李进《题丰乐楼图》:
  钱塘城郭帝王州,胜?千年尚有楼。
  南浦云开珠箔晓,西山雨歇画阑秋。
  玉人歌舞成春梦,芳草王孙非旧游。
  物换星移余事在,萧条残墨不胜愁。[18]
  诗作联系到南宋偏安一隅的状况,由景生情,由景发慨。首先提及钱塘江畔的豪华建筑,历经多年风雨侵蚀仍孑然独立,沐浴在或晨光、或秋雨之中,令人神伤。后四句借景抒怀,感慨当年歌舞升平的盛况一去不复返,时光流逝,白云苍狗,惟有无尽的萧索和冷清。全诗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和沉重悲怆的气氛,似乎画中山水随时随地都能勾起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迟暮飘零之感,凄切忧郁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明代方孝孺题《南屏对雪图》:
  昔年岁暮京国还,舣舟夜宿南屏山。
  山风吹雪天欲压,夜半大雪埋江关。
  清晨倚楼望吴越,六合玉花飘未绝。
  恍疑江水驾山来,万顷银涛涌城阙。
  山僧好事喜客留,置酒开筵楼上头。
  玉堂仙人宋夫子,红颜白发青貂裘。
  坐读古今如指掌,共看云收月华上。
  寒辉素彩相荡摩,碧海琼台选萧爽。
  酒酣击节心目开,慷慨吊古思英才。
  荒祠古柏岳王墓,废湖残柳苏公台。
  一时佳会难再得,仙人天上尘世窄。
  王子何年绘此图,正貌南屏旧游迹。
  吾知王也奇崛人,新诗妙笔俱绝伦。
  偶然挥洒岂无意,神授仿佛存天真。
  世间今古同飞电,回首人豪多不见。
  空有萝山石室书,夜夜虹光射霄汉。[19]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将对英烈的浓浓爱国心、报国志的敬佩之情寓于冬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情景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慷慨激昂的悲壮氛围。
  诗人谈到当年岁末,来到西湖之滨的南屏山过夜,只听山风阵阵,但见雪花纷飞。清晨登高远眺,雪仍在零星地飞舞,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湖面景象异常壮观。与友人把酒对饮,坐看潮起潮落,不仅思绪万千,想起忠君爱国的岳飞,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苏轼等人……最后落笔于对前世英豪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古思今,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不由使人顿生敬意。
  明代邹奕题王蒙《湖山清晓图》:
  武威将军万人杰,走马龙沙蹋冰雪。
  看山却忆江南游,爱此攀萝弄明月。
  画图入手一忻然,宛似挂帆吴与越。
  龙香浮砚彩毫新,命我题诗继三绝。
  素绫织就蜀花纹,山色波光互凝结。
  朵朵芙蓉镜里开,层层翡翠如屏列。
  高阁檐交栖鹤巢,小舟网簇潜鱼穴。
  冰柱为亭纳晚风,虹梁作桥连断碣。
  犬牙石乱草根抽,鸭头水绿蒲芽茁。
  行人不去弄晴晖,野客频留荫清樾。
  海东炯炯金鸦飞,昏雾残烟扫俱灭。
  卧近风林耳闻籁,行睹江霞眼生缬。
  飞泉定与银河通,胜景宁非玄圃裂。
  苍苔不印谢公履,白云永谢周王辙。
  我昔东游天姥峰,峰头落叶清猿咽。
  归来杖策六桥西,凤舞龙飞青??。
  而今迢递迹俱陈,玩此清幽心已折。
  何处沧浪好濯缨,更忆东风采薇蕨。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