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翰墨描绘无形画 丹青谱写有形诗
作者:李 怡
关键词:西湖题画诗意境
杭州西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曾折服无数画坛精英,令其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①的无限眷恋之情,挥毫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绘画作品。宋代以后随之产生了为数众多的题画诗②,它们从意境上深化了西湖之美,为秀媚的西子湖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西湖题画诗的创作发展至明代达到高峰,不仅数量不胜枚举,而且风格各异,色彩纷呈。有的以宏观的视野、开阔的襟怀对西湖妍丽风情作了概览,笔下之西湖全景湖光山色,相谐成趣;有的着墨于季节变迁,春风杨柳、夏云暑雨、秋月鸣蝉、冬雪寒梅,一泓碧水四季风情各异;有的把握西湖阴晴早晚,晨光中的西湖朝气蓬勃,夕阳下的西湖淡雅恬静,阴晴圆缺的月下西湖则让人顿生怜爱之情,至于晴空万里或细雨霏霏的西湖景色,正如苏轼所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③;有的则关注西湖周边的风土人情,清新爽朗,质朴生动,洋溢着百姓生活的欢乐之情等等。
明代西湖题画诗诗画一体,画意入诗,诗情入画,诗画互补,画诗互衬,营造出或清丽隽永、或悠远灵秀、或放达自得、或沉雄浑穆的意境,诗中之境、画中之意相互渗透,韵味悠长,相互造境,成就了一个空灵通透的艺术视角,美化了一个完整的静气超逸的艺术世界,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一、拟形状物之境
诗歌与绘画属于姊妹艺术,都是以塑造形象体现其艺术价值,然而,二者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则完全不同,前者使用生动押韵的语言,后者依靠线条色彩的组合,诗歌以情为重,绘画以意见长。唐代张彦远在论及二者差别之时引用陆士衡之言:“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④认为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各有所长,论“宣物”,画不及言,论“存形”,言不及画。然而,当细细品味明代西湖题画诗之际,不由得对以上论调产生怀疑,因为这些横跨于诗画之间的题画诗,以诗载画,艺术地将原作品之“形”留存,可以说着眼画迹、拟形状物是它们的基本特点。
当诗人赏玩西湖画作之后,往往有感而发,妙笔生花,时而纵情泼墨,痛快淋漓;时而惜墨如金,闲适有趣;时而大刀阔斧,横涂竖抹;时而精细入微,严密工整。他们娴熟地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正面展示画面形象,充分发挥着“无形画”的优长,将优美的画面诉诸文字,以诗歌的语言重现绘画的神韵,从而激发观者的丰富想象,仿佛在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清秀幽雅的西湖风景画。
西湖秀色,春媚、夏浓、秋爽、冬明,四季咸宜。明代俞行之题顾师颜《西湖图》二首:
西湖湖上可怜春,烟柳风花最恼人。
罗袖泪干无好思,画船歌舞为谁新?
秋来碧草湛平湖,荷叶菱花取次枯。
惟有断堤残柳树,淡烟犹锁乱啼乌。⑤
寥寥数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的刻画,巧妙地勾勒出西湖春夏秋冬四季的秀丽景色。全诗构思精巧,春之怜、夏之思、秋之枯、冬之残,韵味悠长;诗句点染有序,“烟柳”“画船”“碧草”“残柳”,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如绘如画。眼看美景,耳闻歌吟,鼻嗅荷香,视觉、听觉、嗅觉诸多感受互为影响,丰富了表现内容,增强了感染力量。
春日的西湖山堆春黛,水泻绿油,桃李争艳,杨柳笼翠,美不胜收。明代李进《题画松》:
君不见灵隐山前小?峰,
入山九里皆青松。
怒涛翻空卷江海,高枝挂石蟠虬龙。
西湖三月春意浓,锦囊骏马呼奚童。
清阴夹道生爽气,金粉扑面香蒙蒙。
两年不踏湖头路,转眼春来又春暮。⑥
前四句写苍郁的松树,后六句转而描绘西湖三月的秀丽春景,物态描写高低远近,错落有致,如在眼前。春天的西湖山色如蛾,花光似颊,温风为酒,波纹若绫,秀色无边,令人目酣神醉。如此胜景,自然引来游人无数,但见人欢马叫,往来如梭;只闻香气袭人,顿感气爽。
此诗并非直接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着墨于风物人情的叙述,突出了春日里西湖的热闹场面。它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配着铿锵的韵致,令人不禁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仙乐在耳,无处不在传递着春的气息。
明朝金幼孜《题夏景》:
水满西湖长芰荷,白鸥泛泛浴轻波。
屋头杨柳深深碧,门外青山苒苒多。⑦
诗作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渲染夏天的来临,荷花、白鸥、杨柳、青山,由近及远,夏日风情尽收眼底,不愧为一幅真实细腻的“无形画”。同时,伴随着清新爽快的描写,使作品达到了盛夏中清凉深幽、可赏可游的境界,读来神轻气爽,倍感畅快。
明代李流芳自题《同西生上人泛舟两堤题画》:
不向苏堤即白堤,轻舟刀随意六桥西。
秋林欲画无人爱,邀得山僧共品题。⑧
西湖的秋天山翠水绿、鸥飞雁舞,端庄秀美,景色可人。诗人偕友人泛舟湖上,苏堤、白堤横卧水中,小船不时从桥下穿过,环顾四周群山,无边浓翠的秋色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明代谢常题钱选《和靖观梅图》:
孤山岁晚水迢迢,竹外横斜挂绿幺。
吟到暗香疏影句,黄昏月上雪初消。⑨
西湖的冬季寒冷萧瑟,还常常伴随着纷飞的雪花,然惟有湖畔孤山之腊梅一枝独秀,迎风绽放。诗人写到:冬日的孤山湖水荡漾,湖畔的竹叶几乎已经脱落,吟咏着南宋隐士林和靖咏梅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抬眼望去,月夜黄昏,大雪初霁,一派冷静、孤清之境。全诗无一处写梅,然处处可嗅到梅花的清香,意境美妙,令人怦然心动。
西湖之美,除四季风光之外,晴雨晨昏也无时不美,雨天的西湖更是另一番光景。明代聂大年《题彦禺页画中小景》:
水禽沙鸟自相呼,远近云山半有无。
一叶扁舟两三客,载将烟雨过西湖。⑩
看满湖轻烟弥漫,似笼薄纱;眺望远山,隐隐约约,如蒙轻绡;天和水朦朦胧胧,水鸟、扁舟穿插其间,奇趣盎然,令人思绪万千,情意绵绵。
正如明代陆时雍评论杜甫《韦讽录事宅操将军画马歌》所云:“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见画,尤难。”[11]这里的“画中见真”,是说作品应符合生活的真实;“真中见画”则是指出题画诗不是简单的文字说明,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以上这些西湖题画诗以精练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画面的形象,再现画面的姿态神韵,并适时地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二、情景交融之境
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空间艺术,是短暂的视觉形象,然于画面之上题诗,以诗句概括画意,就可使画面场景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在空间得以扩展。对于画面上未能展示出的意韵,诗人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天地之间,把有限的画面牵引到无限的空间,从而延伸了令人遐想的范围。题诗咏画、寄情抒怀,用诗意点染画意,以诗情升华画境,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整体效果愈发生动,愈加传神,更增添几分震撼心灵的力量。由此,题画诗也获得了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它在画中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丰富画作意境,深化画面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
元代杨公远指出:“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12]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明代西湖题画诗的艺术形式正是在其审美趣味上拓宽了“画外意”的美学境界,山水画表达意象的深邃上由此加强了筋骨?熏使画家在表现主题的同时?熏造型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深远意境在题画诗的形式中得到补充和发展。正如《古画品录》所云?押“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这里所指“象外”?熏即客观物象之外,艺术品性的最高境界不在尽精微致广大,更主要的是要以难言之状的客观物象表达画家的天、地、心,这是山水画的高妙境地,题画诗的审美特征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