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视角

作者:陆理原




  李清照这些词的情调明显与南宋词坛的阳刚之气、慷慨悲歌不同,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尽管南渡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幸,李清照始终坚持以诗言志、以词言情的“正宗”传统,她把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留在诗中。当金人册立张邦昌于汴京时,李清照作诗以示厌恶:“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宋室君臣偷安南渡,李清照义愤填膺作诗云:“南来犹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断句》)她的《上枢密韩肖胄诗》不仅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表示关切和怀念,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了词人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著名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则表现了女词人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这些诗风格刚健,格调豪壮丝毫不逊色于须眉男子。其次是女性视角使然。历史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角色,传统意义上标准的成功男性是完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以儒家思想安身立命的封建文人都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历史形态中的国家的利益连为一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5],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个体的生命只有投入到大济苍生、建功立业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面对战乱他们很少有自身和小家的情感体验,内心充满舍身报国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昂扬向上、激人奋起。女性的标准模式则是贤妻良母,她们的一生被规定为为女、为妻、为母的家庭角色。历史决定了女性与功业无缘,与政治无缘,女性自然很少关心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即使历史不幸把她们卷入其中,她们也习惯于从生活琐事、日常亲情切入,通过自身的遭际来间接反映时代灾难。无名女子《靖康间题邓州南阳驿壁》:“流落南来自可嗟,避人不敢御铅华。却思当日鸳鸯事,独立东风雾鬓斜。”鄱阳妇人建炎初《题黄连步接官亭壁》:“故里萧条一望间,此身漂泊叹空还。感时有恨无人说,愁敛双蛾对暮山。”就都是以自身的飘零之苦反映了“靖康之变”这一历史灾难。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南渡后的词咏叹的依然是自己闺中生活的喜怒哀乐之情。然而,李清照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结在一起,此时的情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
  如果说同时代的男性词人通过直接描写历史事件、直接抒发政治豪情来反映时代风云,李清照则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当然,李清照的女性视角是在宋朝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她这种视角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曙光。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陆理原(1971-),女,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 李调元.雨村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 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1990.按:本文所引李清照诗词皆与此同.
  ③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④ 古诗十九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⑤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⑥ 宋若莘.女论语.张福清.女诫——妇女的枷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⑦彭孙遹金粟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⑧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⑨[10]王灼.碧鸡漫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2] 柳永.雨霖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 秦观.满庭芳.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 朱彝尊.词综·发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