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

作者:王玉宝




  摘要:康桥是徐志摩生命中的一个幻美而神圣的意义空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但徐志摩一往情深依恋的并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康桥,而是时间意义上的康桥。在某种意义上,“康桥情结”是徐志摩生命中失落的一个永远找不回来的梦,是曾经拥有却永远不再的时间过去,是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
  关键词:徐志摩康桥情结多重意蕴时间过去黯然神伤情感历程
  
  无论在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还是在他的生命中,康桥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康桥是一个璀璨的字眼,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则是一个永远打不开的情结。康桥凝结着诗人多少内心深处的奥秘,又展示着多少人生的不解之谜,使徐志摩对康桥情有独钟、魂牵梦萦?
  康桥是英国一座古老的名城,该地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徐志摩于一九二一年五月至一九二二年八月,以特别生的身份在剑桥大学的研究院学习。之后,诗人两次游历欧洲,两度回到康桥,并先后写下了诗歌《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的心中,已经凝聚了浓浓的康桥情结,康桥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正如诗人在《康桥再会吧》中充满深情地唱道:“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一、康桥梦寻:康桥情结的多重意蕴
  
  康桥是徐志摩生命中的一个永远无法释怀的情结。纵览徐志摩的一生,他的理想追求和气质性格,无不受到剑桥的影响。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但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徐志摩看来,剑桥是他的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折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的世界观、艺术观都是在剑桥逐步形成的。”康桥之与徐志摩是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他在此不仅发现了康桥、发现了自己,而且确立了自己终生追求的人生信仰。胡适曾经把徐志摩的人生观归纳为一种“单纯信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之所以轻易地放弃在美国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毅然奔赴英国,多半因为大学里枯燥的学习,和美国的实用功利的社会氛围与自己崇尚自由、探索精神事物的天性格格不入。他崇拜罗素,为了追随罗素,从美国来到英国,但当他来到英国时,罗素已经被剑桥大学的圣三一书院除名。在巨大的失望之余,徐志摩结识了狄更生,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影响;后来又结识了大作家威尔斯,并折服于威尔斯广博的学识、宽厚的胸襟和随和的风度;之后又结识了汉学家魏雷、诗人卡因、嘉本特和哲学家罗素,以及令他终身难忘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从徐志摩与西方文化名流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中西文化接触的问题,而是升华为一种性灵的汇合交流,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整个精神面貌。这种灵魂的升华激发了徐志摩的浪漫气质和自然天性。”比起当时和后世在海外留学的许多学者,徐志摩是最适应西方社会的中国文人。徐志摩崇拜英雄、交结名士,像蜜蜂采蜜,在奇花异卉里飞来飞去,吸芬芳、取营养,在心之巢里酿蜜。徐志摩的人文精神、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正是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的。
  其次,康桥培养了徐志摩的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徐志摩接受剑桥文化的洗礼,游学于剑桥的思想和文化界的师友,不仅吸收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的乳汁,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剑桥的风光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大自然的优美、和谐、宁静,不期然地浸入了徐志摩的灵魂。徐志摩天生是一个感性的人,感情使他在这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天地间,构筑他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无论登山还是临水,徐志摩总能达到倾听和与自然交感契合的妙悟境界。做客山中的妙处,徐志摩体会尤深,因为山中的大自然,是远离都市文明的喧嚣嘈杂的一个幽僻去处。他在剑桥大学时已经开始倾向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成为他浪漫人生的一部分。他要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寻找伟大的深沉和清明优美的思想根源。他把接近自然视为灵丹妙药,人在遭遇痛苦、烦闷、拘束、枯燥、绝望时,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就有缓和与根除的欲望。“在青草里打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出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面对自然即使在痛苦的时候,也仍然知道生命是有意趣的,于是就不再计较个人得失,生死烦恼。在某种意义上,神秘、不可言说的大自然,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意义。
  再次,英国剑桥,文风鼎盛,浓郁的人文气息,激活了徐志摩的天生的文学灵性。剑桥使他完全放弃了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并把他引领入了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诗人的灵性,唤醒了蛰伏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作为诗人的徐志摩在此诞生了。十年后回忆这段生活,徐志摩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书写。……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
  总之,徐志摩的文学之眼、爱情之眼、人生社会的理想之眼都是在与康桥相遇的那一瞬间打开的。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言:“去了剑桥后,他才真正认识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他从前那种以国家意识为中心的使命感,逐渐为个人主义所取替……一直到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当他的理想主义受到绝望的情绪所侵蚀的时候,形象和真实才背道而驰。”康桥情结是徐志摩的生命情结、青春情结。康桥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圣地,灵魂的殿堂。
  
  二、康桥梦忆:难忘过去生命中的好时光
  
  对于文学或艺术创作来说,回忆是美的源泉。那往日的情景淡释了曾经有过的痛苦与忧烦,带着美的光晕走进了作品。也许就是昨天,也许是无数岁月之前的往事,在世人的凝思中化成了动人的意象,呈现在人们的审美观照面前。那尘封的记忆库藏,在诗人的回忆中获得了形式,敞亮在时空之间。一九二二年八月徐志摩突然决定回国,为了爱情,他又一次放弃了博士学位,离开英国时他写下了一首诗《康桥再会吧》,全诗流露出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和来春花香时节重回康桥读书的愿望。然而,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承诺,重来此地已是多年之后的短暂游历,康桥只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一个梦,他只能以诗的形式倾诉对剑桥的无尽相思。不足两年的剑桥生活,成为他人生历程中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一个失落的梦境。“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但我又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口。”他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康桥:“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诗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难以忘怀,一再追忆呢?陈平原先生在《明清散文研究》中谈到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时说:“经历国破家亡,晚年回首平生,追忆少时所经历、所喜爱的都市繁华,能不感慨万千?正因着深深地眷恋,以及由眷恋而来的无尽感慨,促成了《陶庵梦忆》中余味无穷的怀旧文章。”还说“不管是《陶庵梦忆》,还是《西湖梦寻》,都是在寻梦,寻找早已失落的‘过去的好时光’”。徐志摩关于康桥的诗文,就是诗人立足现在对过去的追忆和寻找。后来,徐志摩两度游历欧洲,每一次回到康桥,都如痴如醉,难舍难分。他回忆“康桥西野的暮色”、歌颂康河晚照:晚霞在林间田里 /晚霞在原上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眉际/晚霞在燕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