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小小蟋蟀中的“风人之旨”
作者:郑晨寅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讲,姜夔作此词时并非就有政治寄托,只因时代的氛围、文化的积淀及个人生平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笔时各种愁思纷至沓来,又皆如盐入水,不可目见,才造成解读的差异。
综上所述, 蟋蟀不只是一个“物象”,更是一个“意象”。作为一首咏物词,姜夔确实用笔新颖,体物高妙,但其中更有“风人比兴之旨”。结合姜夔飘泊江湖的清客生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传统士大夫情结、北宋灭亡的不堪历史、南宋苟安的屈辱现实,我认为《齐天乐》这首词熔铸了蟋蟀作为悲秋、伤别、怀远的传统意象之内涵,又有对斗蟋蟀这一乱世颓风的深深忧虑,曲折映射了姜夔对宋王朝历史与现实的感慨,蟋蟀这一秋天特有景观的身上附丽着词人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蟋蟀的鸣声,在姜夔听来、在我听来,都是“一声声更苦”。
作者简介:郑晨寅(1974- ),福建云霄人,漳州教育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3级研究生。在《红楼梦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①④《唐宋词一百首》:吴熊和、徐枫、陶然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7、176页。
②⑥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726页。
③ 《宋词选》,胡云翼,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55页。
⑤ 《宋词三百首全译》,沙灵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