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殖民主义的卫道者
作者:王 娜 郭海云
三、使阿尔及利亚法国化并将这种法国化保持下去的历史发明
无论法国殖民者如何美化与掩盖他们的殖民主义真相,其掠夺、剥削、压迫、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殖民主义本质都不可能改变。而被压迫国家也从来没有因为这种美化而忘记他们自己的身份,也从没有放弃过与殖民主义斗争、取得独立的努力。
北非历史学家阿卜杜拉·拉诺依(LarouiAbdullah)曾说:“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历史是由借口构成的:那些殖民领袖们据说想把阿尔及利亚人变成他们自己那样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惟一的愿望是把阿尔及利亚的土地变成法国的土地。军人们应该尊重当地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们惟一的兴趣是进行统治时尽可能地少用力气。”(阿卜杜拉·拉诺依,《马格里布的历史:解释性论文》)
可是,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者们始终很清楚:阿尔及利亚是阿拉伯的阿尔及利亚。不论从现实、历史、人民的旨意和民族的文化、命运以及共同的利益来看,都是如此。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是从革命开始才是阿拉伯人,他们很久以前就是了。他们起源于十四个多世纪以前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这是一个客观的基本的论据,使得阿尔及利亚由于它的人民、它的地理和它的命运而属于非洲。它是非洲大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同它是阿拉伯世界不可分的一部分一样,它不可能属于法国。
在阿尔及利亚,法国政府自从一八三〇年征服了阿尔及利亚以后不断地变换或严厉或温和的政策,使阿尔及利亚法国化的进程一直都在无情地继续着。首先,土著的土地被抢走,他们的建筑物被占用;然后,法国殖民者控制了森林和矿藏。接着,他们把阿尔及利亚人赶走,让欧洲人住了进去。一八三〇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掠夺资本” 在阿尔及利亚管理着经济,土著人口减少了,移民人群增加了,双重经济产生了:“欧洲人的经济大体上可以比作以公司为中心的资本经济,而阿尔及利亚经济可以比作类似集市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大卫·普罗其斯卡,《阿尔及利亚法国化:殖民主义诞生中》,1870-1920)当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复制自己的时候,阿尔及利亚却被推到边缘与贫困中去了。让我们看看阿尔及利亚人自己关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历史的叙述。一九四五年一月,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力量暂时联合在一起,法哈特·阿巴斯成为要求阿尔及利亚自治“统一战线”的临时领导人,但他们仍同意给予占少数的欧洲人在议会和内阁中占有一半席位。二月初,在许多城镇秘密地张贴了有下列内容的传单,号召新近获得选举权的穆斯林起来抵制即将举行的市议会选举:
穆斯林弟兄们!
你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殖民化已经在物质上、精神上组织起来,要毁灭我们。由于法国殖民主义的罪过,阿尔及利亚人民一直不能登上现代文明的阶梯;自从阿尔及利亚沦为殖民地以来,阿拉伯语已经失去了它的地位;伊斯兰教一直受到侮辱,现在正由同政府意向相反的极大努力使它获得新生。
通过考察阿尔及利亚人民自己对那段殖民历史的叙述,以及他们为摆脱殖民统治所作的斗争,我们就不难发现:对于一个阿尔及利亚人来说,一九六二年更可能被看作是以一八三○年法国人到来为标志的一个长长的、不幸历史的结束和一个新的胜利的开始。
现在,我们可以说,加缪的作品中对法国殖民主义的美化其实就是将阿尔及利亚法国化并将这种法国化保持下去的历史发明。
四、结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首先否定殖民时代的结束即标志着殖民地国家的完全独立与世界的真正平等。这涉及对于殖民后果的认识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时代的结束给原殖民地国家所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日子里,纷纷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中曾洋溢着一种“再生”(aftermath)的喜悦。有人把这个时刻看作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时刻,他们沉浸在自我创造的欢欣与独立的喜悦中;但另一方面,殖民的后果(aftermath一词兼有“后果”“再生草”的意思)也充满了对失败的焦虑与恐惧,独立的期望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历史重负。人们既感受到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急迫任务,但是这一历史任务由于后殖民性(即无法真正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独立)的严酷现实而显得异常艰难。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延误与其创新的文化欲望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紧张与矛盾。
通过对《东道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加缪不加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的传统、话语体系,并且对其予以发展的结论。加缪对一百多年来向阿拉伯穆斯林进行的争夺主权的活动既没有予以驳斥,也没有表示异议。他的作品体现了法国为了占领和拥有殖民地而进行的的政治和解释权的争论。显而易见的帝国主义现实从他的著作中消失了,他赋予了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的传统、习语和话语战略以最精彩的表达,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感情结构。而这种情感结构却仅仅成为了将法国与殖民地联系在一起的仪式。可是当人们无意间回忆起历史上法国的暴行时,这种仪式就变得荒诞了。但是在发现其荒诞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解读出由殖民主义造成的后殖民的严酷现实,创造全新世界的艰难程度。
作者简介:王娜,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硕士研究生;郭海云,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1]《文化与帝国主义》: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著.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后殖民主义》:陶东风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2000.
[3]《西方文论思潮》:张玉能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4]《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北京?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熏1999.
[5]《光荣与梦想的实现?押法国百年强国历程》:傅小平、郑欢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France and the Algerian War,1954-1962:strategy,operations and diplomacy / editors,Martin S. Alexander,J.F.V. Keiger. London:Portland,Or.:Frank Cass Publishers,2002.
[7] 《阿尔及利亚史.1830-957年》:[法]G.埃斯凯著.上海师范大学《阿尔及利亚史》翻译组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 《布迈丁言论选编》[阿尔及利亚]布迈丁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等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