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我与自己决斗
作者:周惠珍
在这一小段里,用了六个直接重复和一个间接重复,重复之中又有回环、层递、比喻和对比等多种辞格套用,文笔优美,辞采飞扬,感情充沛,抒发了一个游子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望不到祖国,见不到亲人这种“加稠的怅青”,在“珊瑚色”中,只有“一派依恋的余光”,作者又用谐音双关自称,那么此时的“余光中只有一派依恋”了,此句真是妙不可言。
现实的失落,使他苦闷且黯然伤神,又用移觉修辞格把这种苦闷孤寂的心情展现给了小城(老了三十年)和邮筒(患得患失)。这样,作者稍许有了点解脱,可以自嘲式地“忍受”了。后来,经过回忆和期待的煎熬后,他认识到自己应该活在“此时此刻”,由此,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找到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为了攻打中国人偏见的巴士底狱,解放孔子后裔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生命”,终于喊出“寂寞是国,我是王”的自慰,寂寞也成了一种“享受”。他战胜了自己,决心守着一块土地发着一份光亮,“燃烧”(期待)时“独立保持清醒”,“就如那边的北极光,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个定点”。这句极富哲理的比喻,既可引发人们无边的想象,又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把寂寞的内涵挖掘得更深,同时又用谐音自喻。趣味无穷。“唯勇者始敢单独面对自己;唯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③。这是作者对寂寞的再认识,也是作者人格力量的升华。
景物描写更是与抒情相粘相融,贯穿全篇。仅看开头和结尾的不同景致,足见其匠心巧设。开头写日落,“殉道的红”是作者自虐式寂寞的无耐宣泄;结尾写星星,“先知的皎白透青”是作者对寂寞的哲学感悟。从落日到满天繁星,既是不同景致的变化,作者的这种寂寞和思乡之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作
者理性的思考,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寂寞既是一剂苦药,也是先知们普度众生的一剂良药,作者由空虚走向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并担当起先知者的责任,大“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可以在“骄傲的水晶牢”中“任他自囚,自毁,自拯,或自卫”。
总之,《塔》以情感为主线,叙事、状物写景、明理穿插其中,然后作“五步一岗,十步一楼”的点缀和安排,多种修辞和富于趣味的细节联袂而来,络绎不绝,清醒的意识和朦胧的潜意识交替出现,搦千秋于笔端,抚四海为一瞬,浑然如梦境,奔流汹涌如波涛,表现了余光中才力富厚,左右逢源的大家风采。
作者简介:周惠珍,山东枣庄学院副教授,硕士。
①余光中:《余光中散文·自序》,199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②余光中:《风铃》。
③余光中:《娓娓与喋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