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颠兮倒兮,参差对照
作者:马春花
视点的分与合
视点就是影响叙述发展的“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或“某种方式”,也就是谁在看?从什么位置看?查特曼将其界定为“与叙述事件有关的具体地点或意识形态状况或实际的人生方式”。视点在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很大,正是它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小卖店》的叙事始于“发廊街”上的一个“发廊店”,视点落在“发廊妹”小蓝身上,小说一开始写的就是小蓝的所见、所思、所感,她的生活,对自己的评价,对“小卖店”及“小卖店”女人的兴趣。这是小蓝的世界,小蓝的“意识形态状况”和“人生方式”。它本身是一个自足的存在。当小蓝到小卖店打电话并邀请女人一起打麻将时,地点就转到了小卖店,视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小卖店女人苏敏娜的世界了:她眼中的小蓝以及小蓝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她的态度与评价、她的家庭生活以及小蓝们在她的家庭中所占的话题比重。两种视点、两种生活并行不悖地存在,且又互相补充,互为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仅此而已,本质上是互不相关的。但当小蓝住到苏敏娜家里时,视点就再次发生了变化,由分立转到合并。事件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纠结缠绕,两个女人的情愫滋生、蔓延、龌龊、生隙、拯救、报复……原本两种不相干的世界开始混合渗透,也可能本就是一体,不过给分成了两类:秩序的、非秩序的;道德的、非道德的;纯净的、欲望的等等。前面视点的分立其实已经隐含了后面合而离的结局,因为视点的分立说明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一种视点相对于另一种视点,一种生活相对于另一种生活,一个人物相对于另一个人物,都分别既是自己的“主体”,也是对方的“客体”,无所谓高下对错,它们互相认证识别自身。但当一方试图以对方的“客体化”来确证自身的绝对“主体性”时,必然遭到“客体”本身“主体性”的反抗与嘲弄。两个世界、两种视点再次分离。小蓝离开苏敏娜家,重回发廊,以与苏敏娜丈夫发生关系来寻求被“客体化”的平衡。小说的最后,视点重新回到了小蓝身上,小蓝看到小卖店已变成了“发廊”,当然,苏敏娜是不会开发廊的了,但这也只是小蓝的看法,苏敏娜的呢,艾伟卖了一个关子,不知道,但是既然不是苏敏娜本人的看法,那么,就“一切皆有可能了”。
小说以小蓝的自我安慰结尾。“这也怪不得我,谁叫她自我感觉那么好呢?”小蓝生气于苏敏娜自我感觉的良好,那小蓝的自我感觉是不是也太好了呢?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回味却很是悠长。
作者简介:马春花,女,山东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