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挣不断的红丝线》人物扭曲图解析

作者:杨士斌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党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仍然这个运动、那个运动,一次运动耽误多少事情,伤害多少人。”由于“左”的和“右”的干扰,频繁的政治运动上演了一幕幕时代的悲剧,不知造就了多少“运动恐怖症”患者,多少个苏骏、傅玉洁。极左路线不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的压抑,对人格的扭曲和毁灭。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下,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以及人物相互间的关系。因此,好的作品能够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培养读者认识生活的能力,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完善、美好。如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故乡》中通过闰土的变态,即从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愚昧、迟钝以至于麻木的人,发掘出封建制度的本质和“兵、匪、官、绅”的罪恶。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不仅造成了被压迫人民物质生活上的极度贫困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而且使无数个闰土受到极其严重的精神创伤,使众多的“闰土”心理变态。这是鲁迅小说深刻性之所在。《挣不断的红丝线》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同闰土所处的时代迥异,经历各不相同。作家张弦站在理性的高度,以客观的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特定历史时期的灵魂扭曲图。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悲剧故事,不是停留在对极左路线表层的声讨,而是在客观的描写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篇作品不仅使人们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悲哀,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人们对造成悲剧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中领悟到更深的意蕴。这就是《挣不断的红丝线》的成功之处。
  有的文学评论家在高度肯定张弦的其他小说,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的同时,对《挣不断的红丝线》提出指责:“为了恪守‘挣不断’的题意,小说把傅玉洁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处境写得与之前并无大的差别,这就不仅伤害了作品的真实可信性,而且增加了一些本来可以不必争议的可争议性。……如果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伤害了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那就是得不偿失了。”这种指责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指责者本身在这一点上恰恰忽视了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挣不断的红丝线》故事情节结束在粉碎“四人帮”不久。“四人帮”虽然被粉碎了,“两个凡是”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纠正极左倾向,拨乱反正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艰苦复杂的工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真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国家才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因此,作者张弦在《挣不断的红丝线》中,并没有忽视文学作品应有的生活真实,而是严格地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张弦曾经作过这样的表白:“我深知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作者,惨淡经营着每一篇作品。我不敢奢望它们能有力量‘干预’什么,或者‘教育’什么。我充分自信的只有我的真诚,对人民、对大地一如既往的真诚。我努力追求的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比生活本身更真实地再现生活。”正是这样的不倦追求中,张弦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显示了现实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透视这幅灵魂扭曲图的客观意义,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中国历史、社会诸多问题的深沉思索和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
  
  作者简介:杨士斌,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①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第297页。
  ②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15页。
  ③张弦:《挣不断的红丝线·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