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挣不断的红丝线》人物扭曲图解析
作者:杨士斌
有的文学评论家在高度肯定张弦的其他小说,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的同时,对《挣不断的红丝线》提出指责:“为了恪守‘挣不断’的题意,小说把傅玉洁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处境写得与之前并无大的差别,这就不仅伤害了作品的真实可信性,而且增加了一些本来可以不必争议的可争议性。……如果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伤害了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那就是得不偿失了。”这种指责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指责者本身在这一点上恰恰忽视了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挣不断的红丝线》故事情节结束在粉碎“四人帮”不久。“四人帮”虽然被粉碎了,“两个凡是”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纠正极左倾向,拨乱反正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艰苦复杂的工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真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国家才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因此,作者张弦在《挣不断的红丝线》中,并没有忽视文学作品应有的生活真实,而是严格地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张弦曾经作过这样的表白:“我深知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作者,惨淡经营着每一篇作品。我不敢奢望它们能有力量‘干预’什么,或者‘教育’什么。我充分自信的只有我的真诚,对人民、对大地一如既往的真诚。我努力追求的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比生活本身更真实地再现生活。”③正是这样的不倦追求中,张弦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显示了现实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透视这幅灵魂扭曲图的客观意义,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中国历史、社会诸多问题的深沉思索和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
作者简介:杨士斌,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①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第297页。
②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15页。
③张弦:《挣不断的红丝线·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