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精神、意识、灵魂的升华

作者:廖 凯 王 宏




  摘要:“意识流”是诗人D.H.劳伦斯与T.S.艾略特在进行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两位诗人生活在相同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着较为相似的创作经历,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我甚至一代人的心灵的历程,升华自己的精神、意识和灵魂,为现代主义诗歌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现代主义文化背景、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对两位诗人进行比较。
  关键词:意识流诗歌创作现代主义传统宗教自我意识象征主义
  
  “意识流”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士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故称之为“意识流”。作为一种思潮流派,虽然在文学发展长河中仅昙花一现,但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其创作手法一般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和音乐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等。“意识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诗人D.H.劳伦斯(1885-1930)和著名诗人、剧作家、评论家T.S.艾略特(1888-1965)的诗歌创作主要手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意识流手法进行阐述。
  
  一、现代主义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总是与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的扩张粗暴地践踏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理性和人道原则,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分崩离析?熏这必然要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去。旧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于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感受,这样反映悲观和绝望情绪的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是各种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对以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提倡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广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方法。
  提到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小说。其实,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诗歌、戏剧、文论等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在诗歌方面,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为现代主义诗歌作出了披荆斩棘的贡献。他将现代的题材、现代口语会话和心理描写引进了诗歌创作,一九二二年出版的《荒原》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另外一位英国著名诗人D.H.劳伦斯的诗歌则通常使用象征、意象和比喻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冲突。通过对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他渴望回归原始本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
  
  二、主题思想
  
  在诗歌主题上,劳伦斯以自我表现为主,以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入诗,执著于以抒情主体的自我为基点来建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作品中闪烁着富有个性的感情的波纹。童年的不和谐,造成了他早期诗歌中充满了爱情与憎恨、兴奋与恐惧、美好与冷酷等等相对立的因素,即使是以“喜”与“乐”为轴心的诗集《瞧!我们起过来了!》之中,“爱与恨的矛盾”也是“延续不断的”。因此在劳伦斯的早期诗歌中,性爱的主题是他创作的手段,如《农场之恋》和《爱的交战》,爱情在失落与毁灭中得到欢欣,表现了性爱与死亡具有相似性的思想,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他早期自我的分裂性。后来受哈代的影响,劳伦斯的注意力转向了自然,他竭力寻找自我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企图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弥合自我的分裂,达到自我的实现。所以一九二〇开始创作诗集《鸟•兽•花》并且完成于一九二三年,他在动植物界,以现代风格表现了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感受,对自然界各种意向、各种声音、各种斑斓的色彩,都感受十分敏锐,对这些意象作了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使人们感到植物有情,动物有智
  艾略特诗中的主题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追寻。对他而言,信仰乃是一个缓慢、痛苦地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是经历过生命中许多无意义的景况和许多内在的空虚的过程,是了解到梦中那充满张力的史诗般的生命与现实日复一日的单调与无聊生活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的过程,是灵魂渴求伊甸之乐,却承受两次世界大战地狱之苦的过程,是热切期盼生活于文明兴盛的时代,却明白自己的一生将消磨于衰败的文化当中的过程。如《荒原》中艾略特选择“寻找圣杯”的传奇,作为“荒原”的中心主题,这个主题成为他所有诗作中的骨干,从头贯穿到尾,来表达绝望和死亡的愿望。而且艾略特的诗中充满了前进、反悔、肯定、决断、迟疑,有时充满光明,有时又陷入一片黑暗,新获得的信仰虽然存在,但只能纯粹地靠意志的力量使其继续存在,它是内心看不到,也无法得到的。后来,艾略特在洛桑接受的治疗,以完全医学性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完全心灵性的歇息。这段休养的时光,使他不仅可以单纯地默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可思考到欧洲战后的问题以及在不同的文明神话、宗教背景下人类共同的问题。晚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教。皈依后,他的诗作有最明显的特点——他的诗歌并非总是流溢出快乐丰盛的生命。如《四个四重奏》中,这种光明与黑暗,看见与盲目,无知与了解之间的交替,构成了艾略特诗歌中主角的心灵生活。
  在批判现实上,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主题。劳伦斯因受到尼采的影响,在批判工业制度、教育制度及基督教道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地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成功地描写了人们心灵的黑暗之流以批判现代社会。同《荒原》一样,劳伦斯的诗歌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谴责,在《北国》一诗的开头,劳伦斯写道:“黑色的白杨在池边颤动/乌鸦和烟浪在远处的工厂匝绕滚涌/硫磺和北风染黑了蓝天白云和绿色的草丛/在黑沉沉的紫雾中众生在蠕动。”这首诗充满了死亡地狱的象征和寓意。同艾略特一样,劳伦斯的晚期作品中,表达了死亡意识和“看破红尘”的自我。如《死亡的欢乐》《作为解脱的爱情》和《死亡不是邪恶,机械才是邪恶》表现尤为明显。
  关于宗教信仰,劳伦斯从年青时代就不对基督教抱有敬意,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这与艾略特在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劳伦斯时代,宗教价值进一步失落,早在十七世纪,科学的发展就动摇了人们对旧天文学的信仰,人们不再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令人信服地表明人是由猿进化的,这一理论摧毁了宣称人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的基础。所以劳伦斯将他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的心灵,对工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基督教道德进行批判,因为他认为归根到底它们都否定了人的自然本能,扭曲了人的心灵,现代工业使人异化,教育制度压抑人的创造精神,基督教道否定肉体的自然欲望。劳伦斯以一柄熊熊燃烧的火炬投进了人类心灵的黑暗之国。
  
  三、艺术形式
  
  在“意识流”创作中,意象、象征、比喻是其主要手法。所谓象征主义是因为理性之无能为力,艺术就只有通过朦胧的主观感受、闪现的印象、飘忽的幻觉去完成对某种奥秘的暗示,因此,象征派诗人宣称要打破被他们贬为庸俗的思维方式的正常感觉和意识,要抛弃所谓一般谈话方式的通常艺术手段,而应去表现难以言喻的东西,去凝固不确定的朦胧东西。
  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将象征主义诗歌引向艺术上非理性的直觉主义。艾略特早期提出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在这方面是与象征主义合拍的。象征主义强调避免思想感情的直接表露,艾略特还注意艺术的“非个性化”过程;象征主义重视暗示和联想,艾略特提出寻找“客观联系物”的创作方法,即以一套事物,一串事件来引发情绪的方法。他采用了拉福格的会话体和讽刺语调,结合英国玄学派的机智的特技,写出了嘲弄世态的著名诗篇《情歌》和《一个女士的肖像》,在开掘人物心理方面表现了特殊的深度。其代表作《荒原》把丧失了宗教信仰的现代世界(从物质到精神)比作以圣杯传奇为背景的荒原,写出了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和道德败坏,最后提出皈依宗教以求复合的思想。诗中用许多的神话、典故、隐喻和象征,而且整个《荒原》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诗中的绝望和幻灭感在整整一代人中激起了共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