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蓝色的诗行 生命的悲歌

作者:王明琦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一切都消逝,如白苹果树的烟花,
  金秋的衰色在笼盖着我,
  我再也不会有芳春的年华。
  ……
  在世上我们都难免枯朽,
  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
  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
  但愿你永远地美好幸福。
  
  叶赛宁将邓肯送到高加索疗养,自己则搬到过去的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去住。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不仅漂亮聪慧,而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见解。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和叶赛宁一起,度过了二十年代初期那一段平静和谐、幸福安宁的时光。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并没保持多久。自叶赛宁见到邓肯这个风靡欧美的著名艺术家后,他那时时郁郁寡欢时常又易于冲动的感情世界,便又遭到了爱情风暴的袭击。这样,他便离开了别氏,置身于和邓肯的狂热恋爱中。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而且内在力很强的女子。当叶赛宁遇到邓肯并同她结婚又出国旅行时,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因悲伤变得一天天阴郁沉默,尽管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但她并没有沉溺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她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精神去忍受痛苦,并在静默中自我排解。现在,和邓肯分手的叶赛宁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多情而善良的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原谅了他,她又像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叶赛宁。
  叶赛宁在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重新寻到了安宁和谐的环境和脉脉温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结合后产生的和谐与安宁,仍然没能保持下去。不久后,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了另一个纷乱的爱情旋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一九二五年三月,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在家里举行的一次家庭晚会上,叶赛宁认识了颇具名门闺秀、且容貌出众的世界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列夫娜。生性聪明的索菲娅,正值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也极想寻找一个多情而有才气的艺术家或诗人做自己的生活伴侣。叶赛宁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自认识了索菲娅那一天起,又失去了平衡。这年九月,叶赛宁与索菲娅正式结婚。随后,他搬进了索菲娅那豪华而又古色古香的宽大住宅里。令叶赛宁失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像原来设计的那样美满。
  索菲娅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那种温情。叶赛宁是一个天性喜爱自由、理想大于现实的人,不习惯于传统的家庭生活,他追求理想的美神而投入索菲娅怀抱时,却没有意识到他把自己关进了他一向厌恶的家庭生活的牢笼,充当了婚姻锁链下的奴隶。到这时,他才真正感到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重要和可贵。随着心境失调,叶赛宁的性格也愈来愈暴躁,到后来竟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显得喜怒无常。经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已患有精神抑郁症。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他完成了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十二月,叶赛宁孤独地离开了莫斯科。他绕道去克里米亚同自己的两个孩子吻别,然后到了列宁格勒,住在一家旅馆里。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叶赛宁自缢,带着无尽的忧郁悲剧性地度过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诗人突然的死令人震惊,也立即使人明白,俄罗斯失去了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天才!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死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和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他崇尚爱情,一生都在恋爱,渴望能在爱情中得以栖息和彻底摆脱什么,但他的爱情是虚幻的,现实的爱情仅仅满足了他暂时的情欲,他需不断地逃离又不断地停下来喘息。
  叶赛宁是个用生命写诗和把诗视为生命的人。他的诗洋溢着生命,他的生命充满了诗。叶赛宁用一串串蓝色的诗行,抒写了一首生命的悲歌,他像以自己那颗真诚的心感受世界那样,始终以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撷取外部世界的色彩、光影、声音、旋律、质感来酿造诗化世界的多彩意象,博得读者对自己诗心的共鸣。
  
  作者简介:王明琦,女,山东临沂市人,博士研究生,现任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俄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与文学。
  
  参考文献:
  [1]《20世纪俄罗斯文学》,[俄]阿格诺索夫主编,凌建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7-171.
  [2]《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李毓臻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2-95.
  [3]《苏联文学史》,科瓦廖夫主编,张耳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37-138.
  [4]《叶赛宁抒情诗选》,刘湛秋、茹香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9.
  [5]《白银时代俄国文学》,阿格诺夫主编,石国雄、王加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45.
  [6]《叶赛宁研究论文集》,岳凤麟、顾蕴璞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3-162.
  [7]《叶赛宁诗选》,顾蕴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51-159.
  [8]《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曾思艺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482-495.
  [10]《叶赛宁评传》,吴泽霖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72-96.
  [11]《邓肯与叶赛宁》,麦克维著,刘梦耋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12,330-3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