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滑稽背后的悲哀
作者:申朝晖 李继凯
无论是父母选的,还是自己择的,都是一样的结果。而老派的父亲为这些美丽的“琉璃瓦”,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已经耗尽了。所以,病后的姚先生虽然发现太太陪三女儿心心和程惠荪去看过电影,还请程惠荪来家吃过便饭,姚先生却已懒得查问这笔账了。随他们闹去吧!他明白:“自己活不长了。”因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琉璃瓦已渐渐地长成了,而面临的这一个又一个的深渊,恐怕姚先生这样老派的人物是再也爬不出来了。
张爱玲的作品,在题材、故事和人物上都是极其通俗的,但在叙述技巧、思想内蕴方面却具有相当的深度。她善于从一些习见的事情中发掘出内在的深刻的悲哀,对于普通人滑稽、卑琐言行背后的悲剧命运,有极清醒的认识,既进行无情的剖析、揭露,又给予悲悯的体察同情。姚先生嫁女儿,这是一个在任何社会里都再普通不过的事件,但这一最普通的,甚至是滑稽笑料的事件中,却蕴含着一种习见的、熟视无睹的深深的悲剧感。最可悲的是,当姚先生的悲剧被写成书后,却不被理解,却要被人家戳着脊梁骨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
因此,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琉璃瓦》虽非最佳作品,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却绝对不是什么“轻薄”,反之,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这位“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是以其为人为文的独特性见长的,而《琉璃瓦》就是最能体现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美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其主人公姚先生的人生悲剧,则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学意义。
作者简介:申朝晖(1972- ),女,陕西延安大学人文科学院讲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1944年5月《万象》,3卷11期。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四)•自己的文章》,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25页。
[3]蔡美丽: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以庸俗反当代》,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19页,第323页。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一)•琉璃瓦》,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08页-120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