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爱过、挣扎过、活过

作者:强月霞 张丽娜




  摘要:“安娜”自诞生起一直存有争议,至今没有止息。本文抛开一切偏见,不苛求安娜也不苛求读者,仅从“他者”角度看安娜,她爱过、挣扎过、活过。作为一个女人,安娜曾真正地爱过;为了爱情,安娜背叛了“家庭”,“背叛”了贵族群体,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她不停地挣扎着,艰辛且苦楚;安娜以爱开始,以恨告终,掷掉了她那一身沉重的躯壳,香消玉殒。然而相对于那千千万万枯萎的灵魂,她却真正地活过。
  关键词:安娜 爱过 挣扎过 活过
  
  “安娜”自诞生起,历来存有争议,至今没有止息。安娜惨死在车轮下,渥伦斯基的母亲还觉得不够解气,她在同另一个贵族谈到安娜时悻悻地说:“是的,她的下场,正是那种女人该有的下场。连她挑选的死法都是卑鄙而下贱的。”对方则叹了口气回答说:“我们没有权利指责,伯爵夫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安娜的不同看法。而现代人又持何种态度呢?记得看完《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的放映后,周围人谈起对这位贵妇的不可思议:丈夫待她又不坏(指卡列宁知道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后并没有休掉安娜),家里条件这么好,要什么有什么,她居然要离家出走。渥伦斯基有什么好?他根本不及卡列宁,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大部分人对安娜离开优越的贵妇人位置,离开优越平静的家庭去追求渥伦斯基表示不可理解。更有甚者还振振有词地几乎完全重复了当年贵族社会责骂安娜的话,还深信自己“从现代的观点看作品”:“我以为,安娜这形象尽管以自己的行动反抗贵族社会,也不能把她叫做正面形象。从现代的观点看,安娜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安娜·卡列尼娜把个人利益放在家庭义务之上,她破坏了家庭,把小儿子谢廖沙遗弃给她丈夫。可是母爱到底比对男人的爱更高,不是吗?”……
  当年的托尔斯泰从不曾替安娜辩解,却也不许上流社会对她进行谴责。此刻的笔者且撇开诸多对安娜的褒贬不一,不苛求安娜,也不苛求读者,仅从“他者”的角度,客观、全面而又纯粹的看待安娜:她曾经热烈地爱过,痛苦地挣扎过,也曾真正地活过!
  
  一 、 爱过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
  
  没有人怀疑,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出了最经典的爱情。古往今来的爱情经典故事总是由最动人的一刹那变为永恒的定格。也许正是因为留下太多的遗憾,这样的故事才流传至今。
  不可否认,安娜和渥伦斯基曾经是最好的情人,他们一见倾心,激情澎湃,然而道德、舆论、婚姻、家庭这些障碍的存在——这些早就存在了,早在安娜和渥伦斯基在列车门口那一眼对视之前,所有的障碍就存在了——而这使爱走向了悲剧。可是他们爱得那么炽烈而炫目,他们无法看到那一切,就连老托尔斯泰也无法抑制他们两个人之间爱的迸发而与他们共沐爱河,让他们充分享受爱的幸福,渴望在激情荡漾中为爱而死。这样的爱如果能长久,则正是安娜所追求的。她渴望爱,追求爱,甘愿为爱而付出一切,因为她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女人。
  “他没有想到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女人。”
  对于安娜来说,她所受的种种压制,其痛苦莫过于八年虚伪婚姻所带给她的精神折磨。卡列宁热衷于仕途,是个只知道和公文打交道的官僚,他本人就像公文一样索然无味,冷漠虚伪。安娜痛切地感到她的丈夫“不是男人,不是人,他是木偶”,“只想功名、想升官”。跟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她的精神、感情长期受到压抑。她从心底里哭喊:“他是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了我身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到过我是个需要爱情的女人。”不过,八年精神折磨并没有把她压垮,她就像一团扑不灭的火,即使在积雪重压下也渴望着燃烧。她要从漫长的感情的饥渴中挣脱出来。其实无爱的婚姻在贵族社会比比皆是,而她却不能忍受,这就往绝路迈出了第一步。如果安娜仅仅要求感情上的满足的话,那么是不会有悲剧下场的。她可以从社交界的情人那里享受爱情。可她的追求是那样执著,生命之火要么不燃烧,要燃烧就烧个通透。她不能忍受偷情,要爱就光明正大地爱。她个性“诚恳的惊人”,憎恨一切虚伪,她已受够了“虚伪”的苦了。她既不能容忍别人欺骗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欺骗别人。她对感情的追求是严肃的,她爱上渥伦斯基就敢于公开这种关系,向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她冲着丈夫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随你高兴把我怎么样吧。”
  “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安娜,一个贵妇,贵族阶级狭隘的生活圈子,限制了她的生活视野,她看不到圈子以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只能希望在爱情婚姻中找到满足,只希望嫁个真正爱自己的丈夫。追求真挚的爱情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也是她解放自己的唯一出路。在她与渥伦斯基初恋时,她说:“‘爱’这个字眼,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思,这非你所能了解的。” 在她陷入无法自拔的爱海中,她意识到社交、家庭、儿子“一切都完了”,她绝望而又幸福地对渥伦斯基说:“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为了爱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抛弃社会生活、家庭和心爱的儿子以后,除了爱情她已经别无寄托,别无所求了。为了两个人之间甜美而又充满激情的爱,安娜一直努力“奔跑”着,义无反顾。然而使她始料未及的是这爱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一旦进入公众领域,它便沉重起来,成为包袱。
  安娜,作为一个已婚并做了母亲的女人,她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诸如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丈夫、儿子等)要解决;作为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她有一系列传统道德观念包括已经形成的精神枷锁要摆脱;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特别使她不得安生,不能一走了事。而起初作为贵族群体的一员,现在安娜却不能见容于虚伪的贵族社会。当安娜和渥伦斯基处于互相爱慕但未成为情人的时候,很多人加以怂恿,鼓励他们接近,把它作为一件风流韵事来促成;可当安娜不是局限于“偷情”,而是公开宣布要和渥伦斯基结合时,贵族社会各种社交场所立即对她关闭了。对她实行制裁,目的当然是维持贵族社会的“秩序”。
  人在追求爱的时候,只想到爱的甜蜜,却不知道爱本身不仅仅是甜蜜,也是痛苦和苦难。当安娜和渥伦斯基从欧洲回来之后,他们已经不和谐了。爱得越深越感到束缚之紧,越会产生最强烈的斗争。当上天不再眷顾他们的爱情的时候,他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相互伤害。安娜开始担心渥伦斯基的爱,渥伦斯基则开始以爱的名义安慰安娜。一旦爱情变成了安慰的方法,谁还会相信爱情呢?这样的爱情,在岁月的漂洗之下,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安娜爱上渥伦斯基,结果是她的一颗孤独的女人的心饱经磨难,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可以使她分心的事业,生活中剩下来的唯一的东西是她对渥伦斯基的爱。然而爱情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它会出生、成长,必然要衰弱和死亡——这不仅仅是安娜的无奈。当爱的生命走过了它阳光灿烂的好时光,夕阳下,余晖中,安娜和渥伦斯基再四目相对时,互相看到的仅是“无法忍受”,当爱的光芒暗淡之后,道德的忏悔、舆论的压力、婚姻的约束、儿子的难以割舍……一切的一切迎面而来,刀刀见血。
  “生活使我们破裂了,我使他不幸,他也使我不幸,他和我都不能有所改变。一切办法都尝试过了,但是螺丝钉不灵了。”安娜如是说。
  她要使他后悔,而她也做到了。安娜死后,渥伦斯基痛不欲生。“作为一个人,好处在于,我丝毫也不看重我的生命。而我有足够的体力去冲锋陷阵,或是击溃敌人,或是战死——这一点我倒是知道的。我很高兴居然有适于我献出我的生命的事业,这生命我不但不需要,而且还觉得很憎恶!”“作为一种工具我还有一些用处。但作为一个人——我是一个废物!”“对于我人生已没有什么厌事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