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大历浙西诗会与佛教

作者:郜林涛




  (卷八九四)
  
  佛教乃是这些文士共同关心的内容,因此在他们的联句中,常常会讲到他们对佛理的体会。其中不难发现南宗禅理。“宁妨花木乱,转学心耳寂”,正是南宗“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17)的禅法。
  皎然曾说过“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诗式》),这些文人大多是为避安史之乱而来到江南的,国家的衰落动荡,个人的漂泊流离,苦闷、伤感和对盛世的追忆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心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佛教的出世哲学中寻求安慰成了一时风气。在浙西诗会的文人交游中,通过禅悟获得解脱的思想也非常普遍,也是他们联唱的重要内容。在浙西诗会的联句中,寄情山水、解悟佛理的句子随处可见,如“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18),卷七八九)、“雅韵虽暂欢,禅心肯抛却”(《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19),卷七八八)、“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20),卷七八九)、“迹就空门退,官从画省迁。住持良有愿,朝谒穴无缘”(《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联句》(21),卷七九四)等。虽然除了皎然之外,一般的文人对禅理并无深刻的领悟,但仍体现了他们对佛教的浸染之深。
  浙西联唱的境界以平淡幽寂为主,常常可以见到如“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22),卷七八九)、“已高物外赏,稍涤区中欲”(《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卷七九四)、“云教淡机虑,地可遗名实。应待御袶青,幽期踏芳出”(《渚山春暮会顾丞茗舍联句效小庾体》同上)、“心闲清净得禅寂,兴逸纵横问章句”(《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同上)这样的句子。本来蕴涵禅意的山水诗,往往以清幽的意境为特点,在静谧的山水中参悟禅机,但在王孟的山水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寓静于动,动静纷籍,生机盎然的世界,如“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23),卷一二八)、“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24),卷一二六)等诗,虽然并不刻意营造幽独沉寂的山水之境,从中却不难体会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25)的禅理,堪称入禅山水诗的最高境界。然而在浙西联唱中,多数诗人喜欢渲染寂静冷落的气氛,这一方面固然与他们处在特殊时代里的苍凉心境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南宗禅的理解并不透彻不无关系。即以诗会中最重要的佛教人物皎然而论,他到大历后期渐渐接受洪州禅,禅风和诗风也都转变为狂放清逸,不过在浙西诗会时期,他的思想还是以传统的禅学为主,并没有形成他后期创作的风格。因此,浙西联唱中禅意的境界还是有明显局限的。
  在唐诗史上,浙西诗会因其参与人数多,影响大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浙西诗会既是江南文人交流的一个重要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些重要作家如皎然等的创作持续到贞元而对贞元、元和诗风有所影响。因此研究中唐诗歌时,值得对浙西诗会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简介:郜林涛(1974- ),山西太原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
  
  ①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⑤⑥⑦全唐文[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③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④⑧⑨⑩(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25)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