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洛丽塔》的后现代色彩

作者:张 萍




  摘要:后现代是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种类混杂,反对统一性总体性。本文通过对《洛丽塔》中人物、题材、体裁等分析,意在说明《洛丽塔》有很强的后现代色彩。它使小说的写作效果非同凡响,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回味。
  关键词:洛丽塔 后现代
  
  《洛丽塔》出版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许有些人只知道《洛丽塔》而不知道纳博科夫,也许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洛丽塔》才知道纳博科夫的。小说出版之后,曾一度引起沸沸扬扬的评论,一度被视为禁书,认为其有太多露骨的性描写,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它已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
  著名后现代学者哈桑(Hassan)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确定性”。这一范畴具有多重综合所指,如含混,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反叛性,反常,变形等。在这些界定中,贯穿着后现代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这种强烈的破坏欲望影响着社会政治、认识体系、情欲系统及个体精神等整个西方的话语领域。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第二个特征是“内在性” 。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之类超越性价值感兴趣。 哈桑将这两大特征视作后现代主义导向。它标志着后现代文学走向多元开放,漫无边际,玩世不恭,离散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不确定性 ,片段化 ,非标准化 ,无我及无深度性 ,不可表现性 ,反讽 ,种类混杂 ,狂欢 ,表演性 ,构成主义 ,内在性 。《洛丽塔》体现了许多后现代的特点,如不确定性,非统一性,边缘性,模糊性等。这些特点贯穿小说的方方面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
  
  一、关于洛丽塔
  
  洛丽塔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而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形象。这部作品不是单纯地描写一个寡妇的女儿是如何被其继父引诱,从顺从再到叛逆出逃的过程,也不是意料之中的从天真到成熟,而是细致描写了她灵魂挣扎的轨迹。这一点正体现了后现代不确定多元性的特点。洛丽塔的性格不是单一的。她多变的性格让人有时难以捉摸。在洛丽塔幼小的时候,她就失去了父亲。她经常幻想父亲的形象,想象中的父亲常被理想化。完全虚幻的父亲形象与现实中虚伪自私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她在母亲面前总是一副“冷冰冰"的形象,这便可以解释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感情是恋父情结的趋向。
  洛丽塔向往像正常大孩子一样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面对亨伯特,她又尽显天真少女迷人的形象,总是想方设法引起亨伯特的注意。她母亲与亨伯特说话时,她顽皮地做着怪异的舞蹈动作;眼里进了沙子,又向亨伯特求助;把口香糖粘在亨伯特的桌子上;坐在他的腿上看他工作。这一些行为都像是女儿在父亲面前的表现。这时候在洛丽塔的潜意识里渴望一位父亲出现,渴望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顽皮、撒娇、享受父亲的宠爱。
  洛丽塔渴望父亲的心理正好迎合了亨伯特追求的愿望。这成为悲剧的基本要素。亨伯特也就正中下怀地表现出父亲的博大来接受她的热情。虽然聪明的洛丽塔看出了亨伯特的醉翁之意,但渴望像正常孩子拥有父亲的心态使她做出了许多盲目的判断和愚蠢的决定,以至于造成奎尔蒂出现以后,她在亨伯特前多变的性格。她有时分不清亨伯特到底是父亲还是情人。有时在亨伯特面前像个顽皮的小女孩把口香糖粘得满车都是,但在跟亨伯特发生性关系时,却表现出情人似的从容老练。这样的性格使亨伯特难以捉摸。洛丽塔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扭曲复杂的心境中与亨伯特相处的。时好时坏,时动时静,时而天真,时而老练,不仅仅是读者不了解洛丽塔,也许洛丽塔本人也由于不能摆正自己与亨伯特的关系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这些描写都反映出后现代去中心、不确定的特点。
  
  二、关于体裁
  
  《洛丽塔》的体裁也不是固定的。亨伯特在开头那段富有激情的倾诉,将读者带入他的个人世界:“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之后他讲述他自己曲折离奇的故事。全书是一个自白书。
  可以说亨伯特的自述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其中也不乏其他体裁。小说第二部前半部分记述了亨伯特自己驾驶车带着洛丽塔游历美国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游记。小说中按时间顺序一一记述了他们的住所,发生的事情,使读者也随之游遍了大半个美国。在奎尔蒂出现在洛丽塔的生活之后,他的身影若有若无地游离在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左右。亨伯特意识到他的存在和意图,但又挥之不去,不断处于紧张、警惕的状态。这一部分宛如一部暗藏玄机的侦探小说。洛丽塔的变幻莫测,使小说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小说不是直白地反映人的心理,而是处处留下悬念,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在一家旅馆的时候,亨伯特将洛丽塔留在房间里,他去集市上买水果。回来以后,他发现洛丽塔换了件宽松的衣服,口红像是刚刚擦掉,但又擦得不干净。看到这一切,亨伯特意识到了什么,读者也想知道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在徒劳地追问几句之后,一切又恢复平静。像这样的情景,反反复复,总是给人留下思考。后现代的模糊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到底是因为亨伯特太迷恋洛丽塔了,以至于太敏感,神经质,无端地猜测,莫名地紧张,还是洛丽塔真的有叛逃的心理,真的有人跟踪他们的行踪来猎取他的洛丽塔?侦探小说式的描写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三、关于小说题材
  
  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体现是高雅文化,具有统一性,严肃性。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体现是大众文化,即雅俗共赏。它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的终极希望,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意识和拯救情节,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经典化,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或矛盾性并存。我们可以看到,在《洛丽塔》之前的许多世界名著,如《红与黑》《乱世佳人》大多都是表现主流社会,上层社会的生活。富丽堂皇的宫殿,轻盈的舞姿无不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英雄主义情节使人荡气回肠。与之相比,《洛丽塔》之所以在最初遭到非议是因为本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不堪入目、浅薄粗俗的一面。在这部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脏话、汽车旅馆等等,这些在现代主义中被认为是不可登上大雅之堂的。但这些不为人接受的一面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边缘性,反理性,反主流的一面。洛丽塔不是出于名门贵族,而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她像美国那个时代其他少女一样追求物质的享受。由于她的特殊处境,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满口脏话、没有教养、早熟的美国少女形象。洛丽塔这个人物正表现了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个主体,体现了后现代的多元性。
  洛丽塔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处在一团混乱之中。她并不像一般人那样顺理成章地从幼稚走向成熟。她的命运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因为她的处境,她从来就没有或没有认真地理性地思考过她的未来。开始出于对父亲的渴望,宽容的亨伯特的出现正迎合了她这种心态。她还来不及思考,就深深地被亨伯特的儒雅吸引,以至于她作出了盲目判断。后来在她对亨伯特父亲与情人形象混淆不清的时候,奎尔蒂出现了。当她意识到她对奎尔蒂的感情是真正的女人对男人的迷恋的时候,她又一次盲目地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逃离亨伯特,追随奎尔蒂。她意想不到的是奎尔蒂竟让她和一群男女做裸体表演。最后,她选择和一个油漆工结婚,草草结束了自己乱伦与被人利用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洛丽塔是一个不幸的孤儿,她的外部环境总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她总是被动地、感性地接受着一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