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个性主义视野下鲁迅的屈骚批评

作者:朱华英




  屈原作品中的确包含屈子桀骜而执着的个性情感,但只要考察一下屈原及其楚辞产生的时代文化状况,就能明显看出屈原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仍然未能超越古代伦理范围的界限。屈原的时代,楚国较之于北方虽然较为浓厚地保存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许多传统,没有经过严格的“礼”的规范,因此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放言无惮和浪漫无涯,但当时的楚国毕竟处于宗法社会秩序和礼义思想规范建立的前夜,加之屈原又经常出使北方,乃“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所以他作品中称道的依然是“三后之纯粹”、“尧舜之耿介”(《离骚》),正如司马迁所言,屈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表现出对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相的推崇和对儒家所希图建立的政治统治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
  屈原也有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指责如夏启、太康、夏桀、羿、后辛等昏君贼臣,认为“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逄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离骚》)。但对产生他们的社会政治统治和伦理道德规则,屈原则丝毫没有触及,屈原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批判的出发点不是如西方拜伦之“涤荡尽一切”去摧毁它,推翻它,而是“循绳墨而不颇”、“及前王之踵武”(《离骚》),要挽救、强化甚至重建它,这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摩罗诗人所表现的彻底的复仇与反叛。正如刘绍瑾先生在《庄子与中国美学》一书所言:“屈原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审美理想,不完全符合我们所理解的浪漫主义,而是更多的与儒家古典主义合流。”李庆本也认为,用浪漫主义来阐释屈原,“是屈原本身不具有的特质硬加在屈原身上,进行了过度诠释”
  鲁迅的屈骚批评是在西方个性主义视野的参照下,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与对话,鲁迅屈骚批评最根本之点乃在于其中体现出的卓异的比较眼光,为屈子文学的解读提供了另类视角。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浪漫主义视野的参照下,不少当代屈骚批评家对屈骚浪漫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如毛庆的《屈骚艺术新研》、李庆本《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等等,他们从浪漫主义的本质入手与楚骚最为根本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们传统所认定的屈骚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确存在很大差异,而这样的质疑早在世纪初的鲁迅那里已初露端倪,由此可见鲁迅屈骚批评体现出的理论前瞻性和历史的穿透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朱华英(1975- ),山东郓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文艺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
  
  ①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 ?眼M?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42-43.
  ②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眼C?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9.
  ③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眼C?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50.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⑤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眼M?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02.
  ⑥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冯雪峰文集(上)?眼M?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3.
  ⑦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 ?眼M?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43.
  ⑧文中有关《离骚》引文均出自:马茂元,《楚辞注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⑨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12.
  ⑩李庆本,张华.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眼J?演.文史哲.200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