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情人节诗中之迪金森

作者:徐翠华




  
  四、现实中个人的境遇
  
  这一部分包括第二十五行(现在看看现实……)至三十行(难道你总要忧愁思虑……)。
  迪金森把在上一部分中表现的疑问转化为对现实中个人际遇的清醒认识,并提出警告。这些话可以说是对Bowdoin说的,也可以是对每个人说的。虽然引述的还是《圣经》里的箴言,“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如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其实没有救世主可依靠,没有好心人可以信赖,须全靠自己,表达了她对人本身孤独无依状况的深切认识。也表现了她对于上帝的不信任。她虽然生活在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新英格兰,从本诗也可看出她的诗风与《圣经》息息相关,而她本人却一生都不参与教堂聚会活动,坚持自己独特的对上帝的看法。
  
  五、对理想婚姻的憧憬
  
  这一部分包括第三十一行(这里有美丽的萨拉……)至最后一行。
  读这一部分,感觉是在听人唱起流行的西北民歌“大板城的姑娘”,语气诙谐,轻松愉快。
  她把自己也列为被选对象之列,表达了她对理想婚姻的憧憬。在叙述者看来,理想的浪漫爱情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在这样的两性关系中,女子的一切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她应该得到她所渴望的生活,无论她的愿望是脱俗的,还是不脱俗的。如诗中所说,“她问你要什么你都给她,不管是珠宝,鸟儿,还是花儿——”很显然,叙述者很明白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她因此希望她有间小木屋,把家安在绿树丛林中,与世隔绝,远离尘嚣。
  这首诗让我们对迪金森日后生活道路的选择觉得不难理解。她在年纪尚轻时已有了广博的知识,结合她对世界的仔细观察与思考,她为自己锻造了一对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以她的精明,又怎么可能看不出她憧憬的浪漫爱情在现实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呢?对于历史上以及她所处的社会现实中婚姻的本质,她在日后的诗中也有探讨。在第732这首诗的第一节,她写道:“起床去做他要她做的,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力,去做女人、做妻子该做的活,这样她才值得称道 。” 在这首诗里迪金森悲悼结婚女人的命运。“她”一切听命于“他”(上帝或丈夫?),而在默默无闻中埋没了自己的天才。下面这首小诗表现了她对婚姻本质的疑问。
  
  以这样那样的方式,
  把自己献给某某先生,
  受难者册中记载的——
  正是这无处可逃的网。
  
  “受难者册 ”类似于我国历史上贞节牌坊或烈女传之类的说法。可见婚姻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至于她独自一人要去做什么,快乐不快乐,不用替她担心,因为她明白上帝造人自有其目的,如她在第1163首诗中所说的: “上帝的每个行动自有其缘由如每颗心自有其目的。”在第680首诗中的第一节里,她这样写道:“ 每个生命都趋向某个中心无论是说出来了的,还是没说出来的,人类的本性是为目标而活 。”
  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以宇宙星辰为背景作为看问题的视角,意识到了她的世界是宽阔的,有广袤的宇宙万物有待了解,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世界有待探索。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徐翠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①参见刘保安:《近五年来国内的迪金森研究综述》,《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5期,第156-158页。
  ②本诗译文以及本文中提及的迪金森其他诗文及诗句均为本文作者所翻译。
  ③参看《迪金森百科全书》(AN EMILY DICKINSON ENCYCLOPEDIA)。Edited by Jane Donahue Eberwein. Greenwoon Press.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p.28-29, p.286-287.
  ④参看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rum Editionedited by R.W.Frankli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8,p.40.
  
  参考文献:
  [1]Johnson, T.H.ed. 1970.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London [M].Bost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