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情人节诗中之迪金森
作者:徐翠华
关键词:狄金森 情人节诗 婚姻观
爱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二十五岁后即隐居避世,勤奋写作,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诗和上千封信件。她生时不为人知,去世一百多年以来,却成为英语世界中人们的研究焦点。后人对她的人生选择有许多的猜想。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对于离群索居的人也难以理解。以为这样的人或怪异、或清心寡欲、或悲戚孤独。在东方国家中,印度和日本在迪金森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我国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译诗和研究论文。刘保安教授近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近五年来国内的迪金森研究综述》的论文,介绍了近期来我国迪金森研究的译诗、论文主要观点研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①。在以下这篇论文中,我谨以翻译并分析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的第一首诗为例,以我的理解,透过这首诗看诗歌背后诗人的面目。我希望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说这位诗人,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她。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有一首著名的诗是这样说的:“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片天;掌中握无限,永恒刹那间。”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一个世界,我相信迪金森这首诗也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世界,看到迪金森其人的世界观,主要是婚姻观。
九位缪斯女神哪,醒醒吧,给我唱首神圣的曲,郑重地解开线团吧,系上我的情人卡!
噢,这世界是为有情人,为未婚少女,为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人而建,
为的是让他们轻声叹息,让他们温存耳语,让他们双方结合。
无论是地上,海上,还是空中,一切都为男欢女爱,
上帝造一切都成双成对,只有你如此美妙绝伦!
有新娘,便有新郎,原本是两人,结合为一体,
有亚当,有夏娃做他的妻,有月亮,有太阳;
生活证明了这条箴言是正确的,谁顺从谁就幸福,
谁要是不顺天应命,谁就会被吊死在树上。
有地位高的追求地位低的,有大的追求小的,
在这地球上,没有谁不在追求;
蜜蜂追求花,花儿接受他的爱,
他们举行了快乐的婚礼,有成百的叶子为座上宾,
风儿追逐树枝,枝儿顺其所求,
做父亲的喜为儿子觅佳偶。
暴风行过海滩,哼着忧伤的曲,
浪涛眼含思念,与月亮对望,
他们的精灵碰到了一起,结下了海誓山盟,
于是,他不再悲戚地唱歌,她不再愁容满面。
凡人追求凡人,死神却要一位活着的新娘,
黑夜与白天并蒂,早晨与晚上连理,
地是一位快乐的少女,天是一位真正的骑士,
这多情的地球啊,宜于求而不得。
现在看看现实,说说历史中的实际情形吧,
公平地对你说,正确地引导你的灵魂,切记:
你只是一个孤独的人哪,一个凄凉无依的人,
你没有好心的伴侣,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难道你永不会有安宁的时光,每一分钟都太长?
难道你总要忧愁思虑,哭泣当歌?
这里有美丽的萨拉,伊莉萨,还有爱梅琳,
有哈丽特,苏珊以及卷发的她!
虽然你的眼悲伤迷笴,但你也许可以看清,
六位少女天真烂漫,楚楚可人,正坐在树上;
小心地来到树旁吧,勇敢地爬上来,
抓住你最爱的那个,管它时间与空间!
把她背进绿色的树林,为她建起小木屋,
她问你要什么你都给她,不管是珠宝,鸟儿,还是花儿——
带上横笛,带上号角,击起鼓吧——
与这世界道别,去到你风光的家!②
这首诗写于一八五〇年情人节,作者刚过十九岁。通常人们认为十九岁的人正值青春且不谙世事。而这首诗歌却让我们看到十九岁的迪金森有对诗才的渴求、有广阔的视野、对世事已有了很深的理解、对人情现实有了警醒的洞察、对理想爱情境界的憧憬而言外却深知理想爱情与现实婚姻的相悖。
迪金森的诗绝大多数都篇幅短,句子也短。而这首开篇诗句子却很长。在我看来它像是为后面的诗写的一篇长长的序言,让人觉得她是在给后面的一千多首诗安了个前进中的火车头,声势很大。全诗共四十行。除开头两行单独开来,其他三十八行联成一体,感觉一气呵成。
全文可从以下几部分来看。
一、背景
诗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首迪金森所作的诗。根据《迪金森百科全书》, 在美国情人节交换情人卡的习俗源于英国,在迪金森时代很兴盛。她总共写了两首情人节诗。另一首是《过去的光辉过去了》该诗于一八五二年二月二十日发表在Springfield Re-publican。这首写于一八五〇年的诗寄给了Elbridge Gridley Bowdoin (1820-1893)。他在一八四七至一八五五年间在迪金森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待老迪金森家的孩子们很好。他借书给她们并鼓励她们加入当时流行于美国的简·爱读书热潮。迪金森给这位大她十岁的先生寄了这首情人诗,取笑他单身并以玩笑的口吻敦促他在包括迪金森(即诗中“卷发的她”)在内的六位女孩中挑选一位。Bowdoin保存这首诗有四十年之久,在他逝世前不久寄回了阿默斯特(Amherst)③。诗中的六位女孩可能是Sarah Tracy, Eliza Coleman, Emeline Kellogg, Harriet Merril, Susan Gilbert和迪金森本人④。
二、开篇
这一部分包括开头两行。迪金森向缪斯女神祈求诗意灵感的气势让我心里忍不住惊叹:“难怪她日后会成为大诗人!”九位缪斯女神司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各司其职。她们也是诗神的代名词。迪金森为写情诗郑重其事地向她们祈求灵感,可见她对知识的渴求,对于诗意灵感的追求之强烈。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可见她对西方历史典籍尤其是《圣经》这部书已相当熟悉。迪金森对书籍的热爱和赞美之词,经常出现在她日后的诗中。比如在第371首诗中她阐述了读原装古书的虔诚态度和乐趣。她的第604首诗“累了一天, 翻开书拂去一天的疲劳,感觉真好" 叙述了读书之乐。第1587首诗 “他吃喝了精美的词句,他的精神壮大起来”和第1263首诗“没有哪艘战舰像书本一样,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赞美了书籍的力量。 对于知识,她不是一般意义地追求,而是祈求。
三、大环境的描述
这一个部分包括第三行(噢,这世界是为有情人……)至第二十四行(这多情的地球啊……)。
我们常引述名言说,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迪金森对此也深有体会。她的诗《大脑比天空更宽广》(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 可以引以为证。而本诗的这一部分则表现了她对于宽广的天空之下万事万物了然于胸的襟怀。她细细地数着从天上、到地上、到海上的一切,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天下万物以生命力,叙述了基督教《圣经》里描绘的上帝创造的阴阳双方相互吸引看似和谐的世界。
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迪金森本人的意见。她在叙说着的是上帝的要求。“谁顺从谁就幸福”,即是说,谁服从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保佑他。谁不服从就会被吊死在树上。树的意象在《圣经》中代表权势。亚当和夏娃因为不服从上帝的旨意而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被赶出了伊甸园。在原诗中这部分的二十二行里,迪金森用了七个动词强调句。仿佛是在说事情确实如上帝说的那样,而我迪金森却心有疑惑呢。因此她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句第二十四行说:“这多情的地球啊,宜于求而不得。”求而不得,才会演绎更精彩的故事。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个圆满的世界。圆满了,就无甚有趣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