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无法逃避的生命归宿

作者:王 昕




  苏童小说中的许多鲜活的生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的归宿,完成了生命的最后的仪式。苏童对死亡故事的情有独钟和对死亡命运的独特关注,表现了苏童对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归宿的诗意思考和深切关怀。死亡统一于生命其中,一个完善的生命过程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每个生命从诞生起就要面对死亡,就注定要在死亡的大背景下度过并走向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也不是宗教所宣扬的灵魂再生,死亡本身就属于生命,是生命的内在规定性和一种特殊的形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科学地论述了生命和死亡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说,“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海德格尔则从存在的角度理解生命和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生命是向死而在。既然“死亡本身原已包含在生命中,并且是作为附属于生命的东西而有的;而死的反面,生,又完全和死保持着平衡,并且尽管个体死亡,还是永远为生命意志捍卫着,保证着生命”,那么,在苏童笔下的众多的死亡不仅不能致使人类生命链条断裂,相反个体生命的死亡作为人类生命链条上的特殊形态,以不同的形式演示着人类的生命过程。在这巨大的一直延续发展的生命链条上,死亡或许是最打动人心的生命姿态。苏童对死亡的深切关怀,正是苏童小说生命追寻的重要内涵。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王昕(1973- ),文学硕士,河北省邯郸学院武安分院讲师。
  
  ①谢有顺:《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文艺评论》,1993年第6期。
  ②吴义勤:《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995年第1期。
  ③⑥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转引自段德智《死亡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239页,第237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参见段德智《死亡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262-266页。
  
  参考文献:
  [1]《苏童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2] 《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王一川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3]《死亡哲学》,段德智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