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大河与浪花
作者:李丹丹
关键词: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自我 工农革命 命运 无奈
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这是知识分子一词的原意①。
“青春三部曲”是作家杨沫试图以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书写同代知识分子青春的知识分子人生经典。三部曲先后出版:《青春之歌》《芳菲之歌》(《东方欲晓》)《英华之歌》,林道静等人在经典的世界中沉沉浮浮,撼动无数读者的心灵。三部曲中最有魅力的是头一部《青春之歌》,不过,整个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都在表达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无奈、理想无奈和信念无奈。
《青春之歌》的魅力在于人物林道静的典型性。林道静作为现代时期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着现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极易敏感于时代社会的污浊,而革命的反现实的浪漫主义品质(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看来,革命是反现实的,革命就是浪漫的)又正好契合着他们超现实的理想追求,林道静逐步地走上了工农革命的道路,这期间,她当然要经受一次次知识分子式革命方式革命思想与工农大众式革命方式革命思想磨合的历程,最后才终于完全地走入工农革命,得到了革命领导和组织的信任。作品细致地描写了林道静对革命认识的逐步加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式的浪漫主义思想的转变。这些,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里是非常典型的,林道静的形象唤起了众多时代青年向往革命、走向革命的激情,深受欢迎。像鲁迅关心娜拉走后会怎样,许多读者十分关心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以后的情况,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里,林道静的革命道路又会怎样?与工农结合之路又会怎样?
八十年代中后期,杨沫打算写《英华之歌》,并将《东方欲晓》改成《芳菲之歌》,把它们和《青春之歌》组成“青春三部曲”。作者打算写《英华之歌》,是要重整林道静的命运,进一步阐释林道静的形象内涵,用三部曲系列表现中国现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与革命共同成长的命运。此时作者创作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东方欲晓》中,作者又描写了另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柳明走向革命,但与林道静的道路不尽相同。全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时,国家民族处于存亡绝续之际,中国知识分子也把救国救民视为己任,主动去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因此在全民族进行抗日救亡的历史大河之中,舍救国救民之急务先求个人之自由不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历史使命感的特点,因此要说柳明撇下了个人前途而献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可以理解。但柳明与林道静在革命起步时的确有所不同,她不像林道静那样积极地参加那么多的革命前期工作,主动争取组织的信任,而是多少有些被动和无奈。柳明对共产党的认识虽然和林道静一样是基于对共产党人的爱慕而逐步地形成的,但她立志学医而不能(学校搬迁,又不愿与追求者白士吾去日本继续求学),滞留沦陷区,没有其他个人出路,性命难保,而且,人人都去救国了,她总不能守着自己的小天地,曹鸿远等共产党人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而为抗日奔走的情景又总萦绕在她的心里,让她感动又使她羞愧,于是她想“抗战也是需要医生的”,她要去救治伤病员,也算为抗日尽点绵薄之力,于是她走向了工农革命。况且,在柳明走向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工农革命已呈燎原之势,加上其明确的抗日态度和实际作为,无一不在晓示天下大众:只有去延安才是真正的救国!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是必然之路,否则只能去当汉奸或亡国奴!而走向革命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柳明却仍然不能停止独立的思索,她总不会主动积极地争取谁的信任,并且还整天沉思默想显得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但不管怎样,柳明和林道静在前两部中分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起始点的毫厘之别与性格的不同使她们后来的命运截然两样。虽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二者的书生气质各有千秋,作家将二者放在一起追随革命,正好从不同角度展示出知识分子在现当代革命大环境中的无奈。
很显然,柳明至死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她把对爱情的追求和走革命道路结合在了一起,但在革命中她的命运也远远不如林道静,到死都未能摆脱托派分子的嫌疑。她与工农的结合应当说不是很成功的,作为一名医生,她有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和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良知,去救死扶伤,但是她与普通工农群众又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做到水乳交融,她的抗日宣传工作就不成功。在极端的环境里,柳明努力坚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当她受到怀疑、审查时,她清楚地知道,不论是个人名节还是性命的安全,都不允许她回到北平她的父母亲身边,这时候对曹鸿远的爱情是她生命的唯一支柱;同时她又有知识分子固有的懦弱之特点,因此当听说曹鸿远也受到审查,很可能已死,自己又被敌人抓获且备受诱逼,她选择了死。很自然,初读到此,不觉十分痛惜,细想之下,又觉作者处理得好,如果柳明不死她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不自由,毋宁死。虽然死对于她未必是一种幸福。——柳明之死只能说明知识分子的无奈: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是必然之路。不能与工农大众结合,柳明只能得到无奈之死。那么林道静与工农结合得很好,其人生是不是就一路得意风发?
林道静与工农结合表现在事实一,她的婚姻。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女性,能够抛弃超现实的罗曼蒂克小生活,被反现实的工农革命者吸引并投身其中,这本身就说明了道静她面向工农的一种态度,而许多像林道静、柳明、苗虹一类的女性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分子与工农的最真实的结合,因为在还没有走向真正现代性的中国家庭中,对于女性,社会的要求仍和从前如出一辙,需要她忘我(忘却小资的小我)地投身其中,才算真正的结合。的确,《英华之歌》中,林道静已不再像《青春之歌》中那样富于小资情调。她虽已不爱江华,却不同他离婚;江华牺牲后,卢嘉川对她表示继续爱她、等她时,她的反应也与以前不同,——连小资最勇于追求的爱情都不去追求了!
肃反期间,林道静还受到了一次特别的审查,——她的丈夫,她走入革命的领路人,下令对她进行的审查!此时她身怀六甲,就怀着这个革命领路人的儿子!但即便生下了其子,也没受到好一点的照顾,甚至还被领路人拉出去搞假枪毙,被死神威吓了一次。这整个过程中,道静居然没有了其他知识分子遇到同样问题时的重重迷惘,没有对自我的人生发出疑问,也没有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对爱情与事业纠葛的惆怅感慨!后来她对江华道:
“江华同志,我们的关系,不是道歉的词句所能解决的。就是说,这并不属于个人恩怨问题。你对我好或坏,我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我关注的是你的思想、作风,是你对事业和对人生的理解。”“你连我——你的妻子,连老罗这样的好朋友也下毒手了,也整治起来了。这对我是痛苦,也是好事——使我清晰地认识了你……”③
林道静已经变了,一个看问题高屋建瓴,能轻易就将个人恩怨提升成为政治问题、信仰问题的林道静已非彼林道静了。去除了一切的小资,道静连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都没有了,有的是工农革命者式的忠诚忘我与果敢无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