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简论白居易矛盾心态的表现

作者:张学成




  在早年是如此,到晚年富达之后,这种意识一直存在。有多首诗歌,如《岁暮》《新沐浴》《知足吟》《苦热》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而《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更是典型:“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14)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一贯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用行舍藏”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和准则。这在白居易身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但是作为有着长期贫贱生活漂泊经历的出身寒族的士人,白居易还是有着与一般知识分子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无论自己是穷是达,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道德的内省和严格的自律,这说明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百姓的位置。
  另一方面白居易对于自己的物质生活非常重视,不论仕途得不得意,物质生活的享受都占很重要的地位。他特别注重生活的质量。他重视饮食;善于改造环境,使得环境尽可能优美舒适,重视生活环境的文化品位;对于音乐舞蹈等精神娱乐也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知足享受,有时又不问世事。《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15)《旱热二首》:“彤云散不雨,赫日吁可畏。端坐犹挥汗,出门岂容易。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复想驿路中,红尘走马使。征夫更辛苦,逐客弥憔悴。日入尚趋程,宵分不遑寐。安知北窗叟,偃卧风飒至。簟拂碧龙鳞,扇摇白鹤翅。岂唯身所得,兼示心无事。谁言苦热天,元有清凉地。勃勃旱尘气,炎炎赤日光。飞禽⺌将坠,行人渴欲狂。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肥者不禁热,喘急汗如浆。此时方自悟,老瘦亦何妨。肉轻足健逸,发少头清凉。薄食不饥渴,端居省衣裳。数匙粱饭冷,一领绡衫香。持此聊过日,焉知畏景长。”(16)前一首讲述自己知足无欲的闲适生活,后一首从与不如己者的比较来表现自己优越的物质精神生活。总之,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这与前面的道德的自律与内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入世与隐居、事业理想与物质需求的矛盾
  
  入世与隐居的矛盾,事业理想与现实人生需求的矛盾,这几乎贯穿了白居易的一生。
  出仕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学而优则仕”早已经成了中国的传统。而出仕就意味着加入一个特殊群体,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习惯,这势必就要改变自己的独有的东西。由于遭到冷酷官场的无情排斥和严酷打击,自己倍感痛苦,遭贬江州是其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这促使白居易走向江湖,走向自然山水。他多次说过要隐居,如:“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坚!”(17)(《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卷7,第137页)“几时辞相印,却做自由身。”(18)(《晚归早出》,卷28,651页)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官场,离开人世,隐居到深山老林。对这一点他也毫不隐讳,是因为必要的物质条件还不充分,“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19)(《江楼早秋》,卷16,335页)“非无解挂簪缨意,未有支持伏腊资。”(20)(《答山侣》,卷19,402-403页)而完全满足这种条件又谈何容易,所以内心就有了矛盾冲突,“霜严月苦欲明天,忽忆闲居思浩然。自问寒灯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唯惭老病披朝服,莫虑饥寒计俸钱。随有随无且归去,拟求丰足是何年。”(21)这样出仕与隐居要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既然是出仕,不论他是抱着怎样的初衷,在内心都有着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一面。具体而言,与当时的社会结合起来就是希望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用,实现唐王朝的“中兴”。白居易在早年对于国家皇权是忠心耿耿、抱有很大的雄心的,希望能够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做谏官期间,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凭着自己的赤胆忠心,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全面而又深刻,足堪称作中唐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事业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物质需求是每一个人都要满足的,而基本的物质要求却是首先要满足的。不管他有怎样的高风亮节,无论他对于物质是如何的不在意,他都要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白居易对于物质待遇从来不讳言,每一级官职的俸禄在诗歌当中都记得清清楚楚。南宋洪迈曾经做过详细的统计(22)。这显然又与兼济天下、实现事业理想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白居易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特殊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建功立业愿望和要求的知识分子文人,又生不逢时,所以内心就充满了矛盾。其矛盾心态的表现是复杂的,但又集中到三个方面:乐天与忧死的矛盾;重视享受与道德的内省、自律的矛盾;入世与隐居、事业理想与物质需求的矛盾。这几方面构成了白居易矛盾性的人生。心态中充满了矛盾,矛盾使人痛苦,就要解决这些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哪里,矛盾心态又是如何得到消解和平衡的。这是另文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学成,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①宁宗一.关注古代作家的心态研究[J].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4-9页.
  ②幺书仪致邓绍基书信.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1-2页.
  ③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19页.
  ④张学成.白居易生死观初论[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9页.
  ⑤洪迈.容斋随笔[M].五笔卷八《白苏诗纪年岁》,四部丛刊本.
  ⑥-(20)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早朝思退居》.《白氏长庆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22)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四部丛刊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