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送别如歌,滋味几许
作者:王洪志
一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诗经·邶风》
这首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王士糀《带经堂诗话》)的诗歌情挚意深,催人涕下。阳春三月,燕儿飞翔。上下蹁跹,啁啾鸣唱。妹妹远嫁,我心悲伤,相送路旁,深情凝望。影儿不见,泪如雨降。就是这样一幅场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那种不事雕琢、直言其事的畅朗无华构筑了一种独特的“四言”意味,古朴悠远,单纯澄彻。它是我们民族童年时代的“天籁”之声,是先民素朴情感的真挚表达。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于是《燕燕》具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直逼人心的力量。
岁月已经无法让我们领略伴随那些四言风谣的音乐,但这悠扬单纯的双拍节奏却永久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它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抒情范式,韵致深婉,自然真挚。“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邶风·二子乘舟》)的意象也成为种种经典的送别旋律,在以后的离歌中反复回荡。
诗歌到了唐代奏出了它的华彩乐章。这是个诗歌的年代,整个诗坛姹紫嫣红,缤纷夺目。最能代表唐诗风采的自然是五七绝律。整饬的诗句,和谐的音律,齐整的对仗把汉语言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形成了它独特的诗体意味。一曲深情悠扬的《阳关三叠》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游子离人,而今天我们抛却音乐单纯去吟咏其文字,同样是音韵和美,情致流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初春时节,乍雨还晴,世界纤尘洗尽,满目柳色青青。在这宜人的春景中友人即将远行。朋友,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故人再难重逢!这是怎样忧伤的,旷达的,深情的,超逸的送别啊,那种不温不火、深情款款的古典审美情味几乎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这里显示了诗歌语言千余年的成就:它如出自然却又切中绳墨,它素面朝天却华美丰赡,它带着锁链,却能如此从心所欲,舒放自如。严格的格律没有成为情感的束缚,反而为情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诗性的表达方式,在最小的面积中浓缩最大量的情感,言短意长,韵致无穷。于是一场场送别在唐人笔下化作了一幕幕最具包孕性的人生场景,一幅画面,一种姿态,一声祝愿,一句心声,世界定格在一个个最具生发性的生命瞬间。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同于王维以乐景写哀的春意融融,王昌龄把芙蓉楼送别置于一片苍茫高远的秋意萧瑟中。夜雨迷蒙,笼罩天地,吴地江天,浩渺无际。莽莽楚山,孤峙江边。正值人生逆境的诗人百感交集,万端思绪化作那千古名句:如果亲人问起,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呵,就像玉壶冰心,晶莹剔透,澄彻见底!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同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样,这情感浓郁的心志表白和襟怀抒写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简短的律绝诗体中,诗人没有余地铺叙情感细摹物象,而自然趋向对茫茫人生印象主义的捕捉和本质主义的观照。所以这些“愈简愈深”的送别诗的魅力,来自于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冲击力,来自于它们往往始于送别,又超越送别,完成了某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发现与表达,从而使诗句散发出一种耀目的哲性的光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疑是最美丽的一场送别,烟花三月,空气中都弥漫着春的芬芳,在诗意充盈的黄鹤楼,诗人送别友人。帆船渐行渐远,消逝于水天相接的尽头,浩渺的江水兀自滚滚东流。诗人伫立江边,仍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无一字言情而景中见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余韵无穷。不仅如此,画意尽处诗意升腾,那无休无止、无边无际、逝者如斯的浩荡江水把诗境引入了一种阔大苍茫,刹那在这里遭遇了永恒。这就是诗歌的方式,“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诗人总是把一己别情化入无垠的宇宙时空,化入流水、青山、明月、落日这些具有恒久意味的意象,由此成就了诗境的苍莽雄浑,含蓄无尽。
诗体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于是诗中的送别就有了一种独特的情味。无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飘逸,还是“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凄绝,抑或“流水连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旷达,都染上了一种阔大、整肃、超迈和俊逸。
二
词是伴随着旖旎的燕乐妩媚登场的,带着新鲜的气息,别样的风致。“诗入歌词”是音乐为诗插上了翅膀,歌者为诗谱曲,以叠句的形式摊破诗齐整的句式来适应演唱。而“曲子词”是为固定的乐曲配词,“依声填词”使之与生俱来内化了一种强烈的音乐性,长短相间的句式,疾舒自如的节奏,更细腻讲究的声韵,丰富的词牌选择都使它更接近音乐而成为人的丰富心灵的直接表达。词之于诗,别是一家,别在它为个体化的情感提供了一方更自如的舒展天地。
同样是折柳长亭,同样是水湄伫望,词中的送别便别有了一番滋味。
兰陵王 柳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埔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宋代最盛行的一曲别歌,称为《渭城三叠》。首阕咏柳抒情。隋堤之上,柳阴成行,柳烟如织,满目新绿。柳丝轻舞飞扬,依依若牵人衣,袅袅如寄行船。空中飞絮飘飘,欲行又止,恰似离人纷乱无依的心绪。不同于泼墨写意般的疏阔诗景,这儿的柳色如工笔细描,纤巧精细。“丝丝”写柳柔美之形,“弄”状柳娇媚之态。“碧”绘柳清新之色。“拂水飘绵”凝练细腻,引人浮想翩翩,“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魏夫人《菩萨蛮》)。眼前的一片柳色凄迷使人感伤,登高而望,故乡茫茫,又有谁知道这倦游京城的客子的凄惘!这客中送客之语为词平添了味之无尽的意绪。年年长亭相送,折断的柳枝也该长过千尺了吧,而这千尺柔条,又牵系了怎样绵绵不尽的人生忧伤。
[2]